当前位置: 大脑中动脉出血 > 大脑中动脉出血预防 > 仁心雕龙经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许金森
当前位置: 大脑中动脉出血 > 大脑中动脉出血预防 > 仁心雕龙经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许金森
经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许金森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州)
摘要: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经络学说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的方式来阐述人体的机能调节和生命过程,强调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其与外环境的统一平衡,在理论上有许多深刻的见解,并经受了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文章从循经感传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经脉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经脉循行线理化特性的研究3个方面对目前经络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与想法,以期对今后的经络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经络;循经感传;经脉脏腑相关;经脉循行线;理化特性
基金资助:福建省经络感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科技厅(No.R-10),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No.J),福建省卫生厅课题(No.wzzh)
Presentsituationandprospectofmeridianresearch
XUJin-sen
(Fujian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China)
Abstract:MeridianisoneofcoresofthebasictheoryofTCM.Meridiantheoryelaboratesfunctionalregulationofthehumanbodyandthelifeprocessthroughawaythatisdifferentfromthetheoryofmodernmedicalscienceandlifescience.Itemphasizesthemeridianexternallywiththejoints,limbsandothersuperficialtissuesofthebody.Theyarealsointimatelyinterconnectedandcoordinatedinsuchawaytomakethehumanbodyintoaholisticorganismandtomaintaincoordination.Therearemanyinsightsintheory,andwithstandthetestoflong-termclinicalpractice.Thispaperanalyzetheresearchdevelopmentofmeridianfromresearchonmechanismunderlyingtheformationofthepropagatedsensationalongmeridian(PSM);researchonthetwelvemainmeridiansconnectingwiththezang-fuorgansandthepropertiesofphysicalandchemicalalongthemeridian,andputsforwardhisownideas,hopingtohelpfurtherstudyofmeridian.
Keywords:Meridian;Propagatedsensationalongmeridian(PSM);Relationshipofthemeridiansconnectingwiththezang-fuorgans;Meridianscirculationline;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
Funding:FujianKeyLaboratoryofPropagatedSensationalongtheMeridian,FujianProvincialDepart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No.R-10),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FujianProvince(No.J),ProgramofFujianProvincialHealthDepartment(No.wzzh)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网络周布全身的一个复杂体系,它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是人体机能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经络学说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的方式来阐述人体的机能调节和生命过程,强调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其与外环境的统一平衡,在理论上有许多深刻的见解,并经受了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也难以用建立在解剖和分析研究方法基础上的西方医学做出恰当的解释,因而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一个最有可能产生原创性成果的领域。经络实质的阐明,必将大大推动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科的发展。
经络研究现状
经络学说是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直至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诊疗,进一步阐明经络的实质是中国科学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建国以来,经络一直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年就被列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研究规划的重点项目。之后,又相继被列为国家科委的重点攻关项目(《七五》)、国家攀登计划(《八五》和《九五》)以及国家科技部的《》计划。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经络研究逐步形成了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经脉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显示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等3个稳定的方向,使我国的经络研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断发展,逐步深入。
循经感传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
循经感传现象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大量人群的调查和广泛的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之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由于它具有循经性、效应性和可阻滞性等特征,在针灸临床治病过程中应用激发感传,使之“气至病所”,往往产生更好的疗效,甚至收到“一针见效”的奇效,这些都为循经感传机理研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线索和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来,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的技术,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①通过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的空间分布及影响此种分布状态的因素,由此探索究竟是否存在经络的外周循经途径。②通过对诱发电位地形图的采集和分析,探讨循经感传产生的原因和机理。结果发现:①无论是循经感传显著者或是无感传者通过模拟感传者,其感传路线与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脑电地形图的空间分布是相一致的。②对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的观察结果表明,未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在皮层体觉区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同时出现了高电位反应。当以机械压迫阻滞感传,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一个反应,面部代表区的反应消失,这一结果显示循经感传可被压迫所阻滞,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的决定因素的设想提供更为有力的实验证据[1-2]。
经络现象的生物学基础也一直是中西医争论的焦点。通过大量实验探索,发现穴位的三维位置均处于各种“结缔组织结构”之中。在这类结构中,除了胶原纤维及多糖水凝胶网络外,还存在微血管网络、植物神经网络和淋巴网络,因而,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特异性组织结构[3];发现胶原纤维呈液晶态结构,具有高效传输红外光的功能和粘弹性;穴位的结缔组织结构中富集有钙、磷等8种元素,发现穴位区域富集肥大细胞以及平行的毛细血管网络,后者的平行方向与经脉方向一致,从而发现了一种组织液沿着经脉作长程输运的通道[4];基于多糖水凝胶体系的流变力学特性,发现该体系可以十分灵敏地将穴位处的各种物理刺激转换为各种电信号,它有可能通过透明质酸的长链分子传至相关脏器的细胞膜上[5];发现肥大细胞膜受到力、热、红外光的刺激后,膜上钙离子通道上起开关作用的TRPV蛋白分子即行打开,钙离子进入膜内,随即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导致微血管的扩张和血流量的增加,使得该处的组织液的液量和液压也随之增加[6];发现肥大细胞膜上存在阴离子(Cl-)通道,参与调节肥大细胞脱颗粒和胞内Ca2+浓度的活动[7]。
研究发现肥大细胞密度在腧穴区明显高于非穴区[8]。在实验室培育的人肥大细胞(HMC1)膜上存在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蛋白(TRPV2)通道蛋白;证明了物理应力、高温和nm激光对TRPV2通道的活性调控作用。并证明TRPV2通道是钙离子通道,它的激活引起胞内钙离子剧增,并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在创建了穴位组织片膜片钳技术基础上,发现大鼠足三里穴区疏松结缔组织原位肥大细胞能被成功地进行全细胞电流记录。结果表明,该电流能被机械力激活,说明该电流由TRPV2通道介导。穴位组织片在机械力作用下,可观察到肥大细胞脱颗粒。施小民等运用共聚焦显微镜也观察到离体鼠肥大细胞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会引起TRPV2通道开放,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导致脱颗粒,即释放组胺[9-10]。应用膜片钳单通道电流记录技术,证明了HMCl细胞膜上存在阴离子(Cl-)通道,该通道对DIDS敏感,在机械力的作用下,通道电流增加,发现Cl-通道参与调节肥大细胞脱颗粒和胞内Ca2+浓度。针灸刺激作用于针灸部位后,直接或间接的激活肥大细胞,肥大细胞释放P物质、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趋化因子等化学物质,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转化为生物有效信息,生物有效信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复杂系统传导、整合,从而对靶器官发挥作用,产生针刺效应。西安医科大学、德国Humboblt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在小鼠皮肤中存在肥大细胞-神经联合点,且对神经纤维类型有高度的选择性。肥大细胞与神经末梢之间的“突触样”连接,为实现针刺在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一方面当针刺作用于神经末梢而非肥大细胞时,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P物质可作用于邻近的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胺、肝素、白三烯等物质;另一方面当针刺作用于肥大细胞而非神经末梢时,肥大细胞可以释放组胺和P物质等,这些物质又可作用于局部的神经末梢和血管,使血管和神经末梢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不论刺激的是肥大细胞或是神经末梢,最终针刺的效应信息都会在肥大细胞与神经之间相互传递,并且根据轴索反射联动假说这种传递可以由神经的一支传导到相连的其它神经侧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阻断肥大细胞脱颗粒会影响到针刺效应,注射肥大激活剂可以起到针刺样作用;在肥大细胞缺如的动物身上,针刺效应明显降低。在穴位注射钙离子络合剂后,针刺的效应降低,同时穴位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下降,提示钙离子与肥大细胞关系密切,是针刺有效信息启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脉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
从强调针刺穴位的准确性,到主张穴位是“活”动的,可随内脏病变的发生而改变其大小和功能。过去,在考虑提高针灸疗效时,常常将刺入穴位的准确性作为相关因素之一。近几年,有学者认为穴位是“活”动的。当机体内脏功能出现异常时,穴位也从相应的沉寂状态转向敏化状态,从而使穴位的大小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有可能通过穴位刺激对内脏活动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这种创新性理论对于解读穴位作用的规律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经穴内脏相关的机制有可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获得突破性的成果。
新近的研究报告:在胃内灌服稀盐酸造成大鼠急性胃损伤模型上,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观察到体表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的分布节段范围为T2-L4、主要为T9-T11,分布点主要与肠俞、脊中、脾俞、胃俞、中脘及上脘穴区有关;其出现率分别为47.50%、58.82%、88.23%、82.35%、17.64%、5.88%,以脾俞和胃俞为最高。还有说渗出点位于动物双侧肩及肩胛骨之间、C8-T4脊椎水平的皮肤,腰背部(较少)。而灌服生理盐水组动物没有或者很少出现。“足三里”穴区渗出点处皮下组织的5-羟色胺和P物质的含量升高。说明在病理状态下穴位处于激活状态。临床报告,在确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身上,用穴位(胰腺穴)诊断法诊察,穴位反应阳性率高达%。在怀疑为急性胰腺炎患者上,穴位诊断的准确率为97.4%。上述理论和结果为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从过去器官-细胞水平的研究深入到分析针刺对内脏细胞分子水平活动调节的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普遍比较深入,从器官、细胞到分子不同的层次阐明了针刺经穴(经脉)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如,针刺心包经内关、郄门穴等,可提高动物缺血-再灌注心脏心肌细胞肌浆网Ca2+-ATPase的活性,促进Ca2+-ATPasemRNA基因的表达,调节心肌细胞G蛋白信号通路、细胞凋亡及调控及基因bcl2、bax的表达,从而减轻心脏损伤的程度[11]。预电针心包经内关可抑制缺血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减少心肌缺血引发的心肌细胞内钙震荡,改善心肌缝隙蛋白Cx43磷酸化状态[12]。电针胃经可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提高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组织三叶因子TTFmRNA的表达水平,并明显优于电针胆经[13]。电针足阳明经四白、足三里穴可能通过对胃窦及延髓生长抑素(SS)含量的改变来影响胃黏膜血流量,促进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用电生理学结合形态学示踪技术研究的结果提示:心包经与心脏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C7-T2段的背根和腹根;心经与心脏的双标神经细胞的峰值在T1-4;肺经分布的峰值在C6-7;左右两侧标记心经穴位与心脏的双标细胞平均数均高于标记肺经穴位与心脏的双标细胞;而左侧心经穴位与心脏的双标神经元多于左侧肺经穴位和心脏的双标细胞。在C5-C7脊神经节、迷走神经节有双标细胞。脊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有分支现象,心脏和内关穴区的神经纤维有部分来自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节中的同一个神经元网。背根节内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NP)Y,交感节内CGRP、NO参与针刺心包经改善心功能活动的过程。在伊文氏蓝静脉注射、甲醛胃内注射的家兔上,于牵涉区皮肤和胃黏膜分别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和荧光素核黄(NY)逆行追踪显示:家兔胃痛的皮肤牵涉区在肩及肩胛区,牵涉区皮肤和胃黏膜的初级神经元在C4-T10脊神经节(C6-T8较多),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腹腔神经节的标记细胞,以腹腔神经节较多;下丘脑、脊髓后角、骶脊肌的肌膜、胃、膀胱壁的外膜和黏膜、心肌的内、外膜,腹主动脉壁的内、外膜发现有荧光密集区。这些结果提示躯体交感反射、躯体迷走反射和背根反射是针刺调整脏腑功能的重要途径和形态学基础。在细菌脂多糖造成大鼠胃排胃非营养液体排空率下降的模型上,电针足三里穴明显改善细菌脂多糖造成的胃液体排空能力的下降,同时使升高的血清TNF-α、IL-6、IL-1β及NO水平显著下降;非经非穴(足三里穴向后0.5cm)刺激仅可使血清IL-6水平下降,且其作用弱于电针足三里组。针刺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气海穴和天枢穴,可上调结肠黏膜和脾脏的抗炎细胞因子IL-lramRNA表达,降低IL-1βmRNA,IL-6mRNA及iNOSmRNA表达,从而有效地控制UC已启动的炎性反应和免疫级联反应。这些结果说明,体内免疫调节网络参与针刺经穴对胃肠活动的调节过程。经穴与内脏的联系除存在躯体-背根节-内脏间神经“短反射”通路外,还存在通过中枢的“长反射”通路。实际上,后者在针刺对内脏功能活动的调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针胃经穴位后,延髓的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下橄榄核、楔束核、腹外侧网状核、疑核,胸髓中间外侧核中P物质(SP)、NPY显著减少,提示神经肽释放增加,功能活跃;相反,迷走神经背核中SP,NPY显著增加(释放减少),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电针胃经“足三里”等可明显增强清醒狗的胃肠动力,此时延脑极后区(AP)胃泌素(GAS)及5-HT含量明显增加。阻断GAS受体、5-HT4受体可分别阻断电针对胃肠运动的激活作用;而微量注射GAS和5-HT于AP内,则可明显增加胃肠MMC的收缩活动;电解损毁AP可消除电针的作用,同时可抑制电针促进血中GAS及5-HT的释放。说明AP在针刺胃经调节胃肠功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此外,孤束核的神经元也参与针刺大鼠“足三里”以促进胃运动为主的调节作用。猫脊髓胸段背角神经元参与电针对胃活动的调整。大鼠延脑内胃动素(MLT)、GAS等也参与电针对胃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家兔脊髓、延脑腹外侧区肾上腺素能αl、α2受体、脊髓内SP等均参与电针内关对心脏功能活动的调节。颈组织前列腺素(PG)E2、血清雌二醇(E2),羊水中孕酮(P)的含量;减轻去卵巢大鼠血清E2等激素水平的下调,抑制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FSH/LH的升高,翻转子宫E2,雌激素受体α(ER-α)表达的下调等作用,与其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密切相关。
经脉循行线理化特性的研究
近年来,应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把古人描述的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客观地显示出来,使之成为“可见”,解答了“经络看不见”的难题。提示经脉路线在“体表”必然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是近年来中国经络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从“不可见”到“可见”,也可以说是经络研究的一个阶段性突破。对经脉穴位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的研究既强调经脉的研究,也注意对穴位功能的探讨。以机能研究为主,把机能和结构的研究结合起来。目前又建立了几个稳定可靠的指标,取得了一些新的实验结果,进一步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水平,新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项:①利用日本三荣公司生产的先进红外辐射示踪仪,第一次显示了人体体表自然存在的IRRTM(红外辐射轨迹),波长线10μm,确定了IRRTM的性质,为进一步探讨它的机能意义提供了线索。②以智能化的高精度的红外辐射热成像仪,可以分辨空间分布为10μm的红外辐射图像及其动态变化过程。③以瑞典生产的(PeriFluxSystem)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可以测定不同性质、不同部位、不同深度的各种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动态变化,是一个探讨人体机能活动的极好指标,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实验结果。④应用美国生产的Bioz.昆明白癜风治疗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yf/9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