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后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DIPH)的发生率为2%-3%。FD治疗后发生DIPH的原因可能是抗血小板治疗的高反应性、缺血性病变的出血性转化、器械置入过程中金属丝穿孔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高灌注。另外,治疗前巨大动脉瘤可以降低载瘤动脉的血流,经FD治疗后,载瘤动脉血流量突然增加,超过大脑自动调节能力,可导致高灌注综合征。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治疗颅内动脉瘤后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Delayedintraparenchymalhemorrhage,DIPH)的发生率为2%-3%。FD治疗后发生DIPH的原因可能是抗血小板治疗的高反应性、缺血性病变的出血性转化、器械置入过程中金属丝穿孔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高灌注。另外,治疗前巨大动脉瘤可以降低载瘤动脉的血流,经FD治疗后,载瘤动脉血流量突然增加,超过大脑自动调节能力,可导致高灌注综合征。来自日本丰田医疗中心神经外科的TakaakiItazu等人,报告了一例因载瘤动脉狭窄改善导致载瘤动脉血流量增加,引起高灌注而出现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的病例,相关结果已发表于年5月刊《JournalofStrok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杂志上。病例报告54岁女性患者,主诉复视合并右侧上睑下垂两周。无高血压、吸烟等既往史。MRI提示颈内动脉大动脉瘤合并部分血栓形成,瘤体位于海绵窦段,直径18mm(图1A)。DSA显示动脉瘤充盈缓慢,且由于占位效应动脉瘤附近的载瘤动脉严重狭窄(图1B)。术前,患者连续5天每日服用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75mg,并通过VerifyNow系统测试效果,确保药物抗血小板作用良好。术中应用一枚3.5mm*18mmPipelineFlex(Medtronic)成功治疗动脉瘤,术后DSA提示分流效果良好。载瘤动脉狭窄得到改善(图1C、D),右大脑半球循环时间缩短。术后3天内患者无任何神经症状或头痛。术后第3天,患者突发意识障碍,头颅CT提示右侧顶叶实质内出血(图1E)。术后第4天行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意识恢复。研究者考虑出血原因为FD治疗后血流分流效应及载瘤动脉狭窄改善引起高灌注所致。IMP-SPECT显示右半球脑血流明显增加(较正常半球增加%),故诊断为FD治疗后高灌注所致的DIPH(图1F)。严格控制血压后,术后第19天高灌注改善(图1G)。患者于术后第26天出院,无任何神经功能缺损。图1.(A)MRI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动脉瘤,直径18mm。(B-D)PipelineFlex放置前后DSA。(E)术后第3天CT提示脑实质内出血。(F)术后第5天IMP-SPECT提示高灌注。(G)术后第19天高灌注改善。研究结论对于颅内大动脉瘤,很有必要在术前行脑血流评价,在术后严格控制血压,要时刻警惕FD治疗后可能出现的高灌注综合征。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孙博文医师
哈尔滨医院
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校
李轶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血流导向装置是治疗远端动脉瘤的趋势
颅内动脉瘤PED治疗后的影像学随访建议
利用HeadXNet深度学习模型辅助诊断颅内动脉瘤
版权声明
神介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yy/7960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