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中国人的中风风险位居世界第一,发病率显著高于世界卒中总体年发病率。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脑卒中约75%,这当中颅内动脉狭窄是重要的病因。
脑卒中重在预防,而目前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是解决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及介入材料的发展,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在脑卒中二级预防及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得到迅速推广应用。该技术不用开颅外科手术,只需要在大腿根部切开0.5mm的皮肤切口后进行股动脉穿刺或者经上肢桡动脉穿刺,术后恢复快,当天即可下床活动。
医院医院神经内科自年以来,已经完成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近例,技术成熟。术前统一讨论,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后严密观察、定期随访。神经介入团队能够独立开展各种复杂的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技术享誉桂滇黔交界地区,多次应邀到广西区内外进行介入手术及学术交流。
一、手术之前怎么做?
(一)首先是做好手术前评估。
患者做头颈部血管CT(CT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认颅内动脉是否存在重度狭窄;一般需要完善磁共振(MRI)或CT灌注成像(CTP),必要时进行高分辨核磁共振检查。这些检查结果都要由神经内科医生结合临床进行评估。
(二)其次是做好手术前准备。
⒈联合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肠溶片mg/天,氯吡格雷75mg/天,连用3—5天。术前2小时静脉滴注尼莫地平。
⒉准备必要的介入材料。
⒊监测并控制血压,做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心功能、电解质、血糖等化验,心电图检查;术前禁食,腹股沟区备皮等。
二、手术之中怎么做?
经股动脉或者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管;经动脉鞘管将指引导管置入病变血管;将微导丝通过颅内动脉狭窄部位远端血管,使用球囊导管进行预扩张;根据血管大小选择相应的支架推送到狭窄部位并释放。
三、手术之后怎么做?
拔鞘后需要卧床休息12小时。使用血管缝合器或经桡动脉穿刺手术者,可以不用严格卧床休息。术后推荐联合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肠溶片mg/天,氯吡格雷75mg/天,连用6个月,并定期随访。
病例一
患者女性,53岁,因言语不能,右侧肢体乏力21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混合性失语,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NIHSS评分9分。入院后经头颅CT、MRI等检查评估,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在局部麻醉下做脑血管造影术,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立即实施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及支架成形术。术后第二天,患者言语功能完全恢复,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正常,NIHSS评分0分。
术前核磁共振检查:左侧大脑半球梗死,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低血流灌注
术前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支架成形术前,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支架成形术后,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复通
病例二
患者男性,76岁,反复发作性头晕、行走不稳2月余入院。发作时头晕,头重脚轻,伴有言语含糊、肢体乏力等症状,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可以自行缓解。门诊检查发现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规范服药保守治疗,症状仍然反复发作。入院查体:神清,构音清晰,四肢肌力正常。入院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入院后经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患者头晕等症状再无发作。
支架成形术前,基底动脉下段重度狭窄
支架成形术后,基底动脉狭窄解除
END
文:黄志志
编辑:黎永清
审核:龙能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yy/7960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