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动脉采血后按压,你做对了吗


患者张某,女,65岁,因“发作性胸闷、气喘、胸痛3天”于9月6日入院,诊断为急性左心衰、急性心肌梗死(前壁)、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入院后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扩冠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9月8日07:00复查血气分析指标改善,遵医嘱停用呼吸机,改为鼻导管吸氧。9月8日09:30患者更换静脉留置针,于右前臂扎止血带约15秒钟后出现右腕部(动脉采血处)出血及皮下血肿。立即松解止血带,给予局部按压。

为何已按压止血的穿刺点仍会出现出血及皮下血肿?

(1)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需定期进行动脉采血来监测血气分析。右桡动脉多次穿刺,血管弹性收缩功能降低.止血时间延长。

(2)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动脉压力大,桡动脉采血后发生出血的概率增加。

(3)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液处于低凝状态。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主要通过对分布于血小板中的环氧酶.1(cox.1)第位丝氨酸乙酰化,抑制血栓素A2(TXA2)合成,从而对TXA2依赖的血小板聚集产生不可逆抑制。阿司匹林服用后30一40分钟即可出现血浆浓度峰值,1小时出现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后3~4小时出现血浆浓度峰值。氯吡格雷是一种新的ADP受体拮抗剂,属于噻嗯吡啶类衍生物。其活性代谢产物可选择性、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P2Y12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75mg每日口服1次在3~7天后即达到稳定状态,且单剂口服75mg后2小时血小板聚集即受抑制。其平均抑制水平维持在40%.60%,在治疗中止后一般约在5天内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逐渐回到基线。

为何多选用桡动脉进行动脉采血?

动脉采血是临床常见的技术操作,一般用于血气分析的检测,是判定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的一项重要指标。桡动脉位于体表容易固定.不受体位和操作地点的限制。穿刺方法与一般静脉穿刺类似,因而穿刺成功率也很高,且无误入静脉及误刺深层神经现象;同时操作时暴露皮肤少,患者易于接受,因此临床进行动脉血气分析采血时多以桡动脉为主。

影响桡动脉采血后止血的因素有哪些?

①按压位置不正确。由于采用倾斜进针法,皮肤进针处和血管穿刺点问还有一小段距离,按压时往往忽视覆盖两个穿刺点。

②按压方法不正确。拔针后按揉穿刺点,破坏了伤口血小板的凝聚。

③按压时间过短。动脉压力大.穿刺处血小板黏附、聚集尚未形成.形成皮下淤血。

④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以及抑制内源性二磷酸腺苷、5一羟色胺等的释放来发挥其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使抗凝血作用增强.极易出现出血。

⑤反复穿刺.导致动脉血管形成瘢痕.降低血管弹性收缩功能.使止血时间延长。

怎样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要熟练掌握动脉采血操作,避免反复穿刺加重血管损伤。

(二)操作评估要全面,按压位置要准确,按压时间要充分。对于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采集动脉血后,按压10min是有效止血的最佳时间。

(三)避免短时间内在动脉采血侧肢体再次行加压操作(如测量血压、扎止血带等)。如果特殊情况下必须在该侧肢体再次行加压操作,则一定要告知患者和家属可能出现的不适,并提前做好原穿刺点的局部按压,尽量避免再次出血的发生。

(四)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yy/79614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