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女排运动员海曼和中国男排国手朱刚,猝死在运动场上,让“主动脉夹层”一病为世人所知。近日,我院胸心外科成功救治一位主动夹层脉瘤患者,患者目前情况稳定,正在逐步康复中。
10月25日深夜,一位突发胸背痛的患者来院求治,急诊胸部增强CT提示为主动脉夹层(DebakeyI型),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至肾下极水平。众所周知,急性主动脉夹层致死率很高,I型夹层动脉瘤死亡率更高。接到急诊电话后,胸心外科将患者紧急收治入心外科监护室。
主动脉一头连接心脏,另一头连接各大脏器和组织,为全身供血。动脉夹层是指血管内膜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如果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发生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主动脉夹层,及早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首选治疗方案。
胸心外科梅运清教授紧急组织输血科、心超室和麻醉科进行会诊和术前准备。输血科陆紫敏主任为患者紧急调配到急诊手术亟需的血小板红细胞悬液等血液制品;心超室张盛玲医生百忙中到心外ICU床边评估病情指导手术方案选择;麻醉科诊彭生医生连夜为患者进行了床边动静脉穿刺置管。
在输血科、心超室、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第二天上午,胸心外科手术团队梅运清教授和季强、陈浩医生为患者施行了手术。果不其然,待劈开胸骨后,发现夹层动脉瘤就紧挨胸骨板,瘤体约拳头大,动脉外膜膨胀薄如层纸,随时可能发生致命性大出血。一连串手术步骤紧张有序地进行,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按照术前方案,手术团队为患者实施了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持置入术,手术过程顺利,人工主动脉血管和支架血管成功置入患者体内,主动脉功能完全恢复。随后进入“复温”,体温缓慢回升,血液逐渐恢复循环,心脏恢复跳动,撤掉体外循环机,手术成功了!整个手术历时5个多小时,而从患者入院到手术结束仅用了不到20个小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2天拔除气管插管,术后4天转入普通病房,目前病情稳定,逐步康复中。
全体参与抢救患者的各科室医务人员以及胸心脏外科全体医务人员,为了患者的安危,密切协助,争分夺秒,成功地战胜了死神,又创造了心血管外科又一次治疗的奇迹!
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从而导致一些列包括撕裂样疼痛的表现。主动脉是身体的主干血管,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巨大,出现内膜层撕裂,如果不进行恰当和及时的治疗,破裂的机会非常大,死亡率非常高。以往的文献报告,1周内的死亡率高达50%,一个月内的死亡率在60-70%之间。除此之外,即使患者得以存活,因假腔的扩大和压力的增加,真腔血管的血流量降低,则会导致主动脉所供血区域的脏器缺血。专家名片
梅运清
胸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现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冠心病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心力衰竭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胸心外科学委员,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专家,“江西省革命老区爱心基金会”副理事长。
从事胸心外科临床工作25年余,至今已独立完成心脏外科手术超过例,独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超过例,尤其擅长不停跳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手术成功率达96%~98%,医院开展冠脉搭桥手术。完成的最小的先心病患者体重3.8公斤,年龄最大的85岁接受心脏搭桥手术。
梅运清教授在心、肺移植的动物实验与排斥反应监测等基础研究,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危险因素和术后生活质量评估,重症瓣膜病的临床研究,大血管手术期间重要脏器保护等方面均有研究。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2名。通过多年的探索,在该领域已取得数项原创性进展,其研究结果已被多种国内外核心期刊所发表。近5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承担并完成了多项部省级研究课题。
梅运清教授热衷于慈善事业,年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针对革命老区的爱心基金会——江西省革命老区爱心基金会,迄今已成功救助近例心脏病患者。梅运清教授于年荣获由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举办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30周年(30位)“中国儿童慈善感动人物”称号。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yy/796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