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国内外的医疗技术及设备虽然先进,但仍处于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势,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于医学界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今天就来带大家认识一下出血性脑卒中,首先呢,了解一下基本概念和大脑的解剖结构。
一.概念及解剖
脑卒中(stroke)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造成脑的供应动脉狭窄或闭塞及非外伤性的脑实质性出血,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发病率高于后者。部分脑卒中病人需要外科治疗。
二.出血部位及原因
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男性多见,是高血压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常因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使血压突然升高而诱发粟粒状微动脉瘤破裂导致出血(活动发病)。出血多位于基底核壳部或内囊部。早期清除血肿后可恢复。脑干内出血或血肿如破入相邻脑室,则后果严重。
三.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重症者可出现昏迷、完全性瘫痪、去皮质强直、生命体征紊乱。
四.手术前后护理
1、术前:
控制血压、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脑功能恢复。
2、术后:
①饮食:鼓励病人进食/鼻饲流食;防止误吸,预防窒息/肺部感染。
②防止意外损伤:防止坠床、跌倒或碰伤。
③促进沟通:语言、视力、听力障碍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满足需求。
④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卧床休息期间,预防压疮,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五.并发症的护理
1、脑脊液漏
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及引流情况。一旦发现有脑脊液漏,及时通知医师妥善处理。病人取半卧位、抬高头部以减少漏液;为防止颅内感染,使用无菌绷带包扎头部,枕上垫无菌治疗巾并经常更换,定时观察有无浸湿,并在敷上标记浸湿范围,以估计脑脊液漏出量。
2、颅内压增髙、脑疝
术后均有脑水肿反应,应适当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和激素;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状况;监测颅内压变化;及时处理咳嗽、便秘、躁动等使颅内压升高的因素,避免诱发脑疝。
3、颅内出血
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
原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或电凝止血痂脱落,病人呼吸道不通畅、二氧化碳潴留、躁动不安、挣扎等引起颅内压骤然增高也可造成术后出血。
表现
先有意识改变,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大脑半球手术后出血常有幕上血肿表现,颅后窝手术后出血具有幕下血肿特点,常有呼吸抑制,甚至枕骨大孔疝表现;脑室内出血可有高热、抽搐、昏迷及生命体征紊乱。
护理
术后应严密观察,避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一旦发现病人颅内出血征象,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再次手术止血的准备。
4、感染
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脑膜脑炎。
①原因:肺部感染可因高热及呼吸功能障碍加重脑水肿;脑膜脑炎常继发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或因切口感染伴脑脊液外漏而致颅内感染。
②表现:术后3~4日外科热消退之后再次出现高热,或术后体温持续升高,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出现谵妄和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腰椎穿刺见脑脊液混浊、脓性、白细胞计数升高。
③护理:重在预防,如严格无菌操作、加强营养及基础护理。
5、中枢性高热
下丘脑、脑干及上颈髓病变和损害可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以高热多见,中枢性高热多出现于术后12~48小时,体温达40℃以上,伴意识障碍瞳孔缩小,脉搏快速、呼吸急促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一般物理降温效果差,需及时采用亚低温冬眠治疗。
6、癫痫发作
多发生在术后2~4日脑水肿高峰期,术前常规给予抗癫痫药物以预防。癫痫发作时,应及时给予抗癫痫药物控制;病人卧床休息,给氧,保证睡眠,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保护病人,避免意外摔伤,咬伤,预防窒息,观察发作时的表现并详细记录。
六.健康教育
1、加强功能锻炼
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早期开始,包括肢体的被动及主动运动、语言能力及记忆力;教会病人自我护理方法,如翻身、起坐、穿衣、行走及上下轮椅等,尽早、最大限度恢复其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
2、避免再出血
出血性脑卒中病人避免导致再出血的诱发因素。高血压病人应特别注意气候变化,规律服药,保持情绪稳定,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切忌血压忽高忽低。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来源:神经外科
供稿:刘润梅李喆
审核:赵晓君张毛瑜
编辑:李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yy/796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