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脑中动脉出血 > 大脑中动脉出血病例 > 鼻整形术鼻部解剖和生理
当前位置: 大脑中动脉出血 > 大脑中动脉出血病例 > 鼻整形术鼻部解剖和生理
点击进入“智美圈”,专注美容整形
学习,从“智美圈”开始
虽然鼻部只占面部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用于定义鼻部不同部位的术语还是很多,而且也比较混乱。我们将这些术语分别列出,并逐一解释,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已经做出的各种描述(图1.1~14)。
图1.1正面观中鼻部的不同解剖部位
图1.2正面观中鼻部骨和软骨支架
图1.3侧面观中鼻部的不同解剖部位
图1.4侧面观中鼻部的骨和软骨支架结构
1、鼻部软组织鼻框架结构外被软组织的厚度是完全不同的。其中,头、尾端较厚,中间部分较薄。因此,即便框架结构完全笔直,鼻背轮廓也未必理想。鼻部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神经和血管。一般来说,鼻部的皮肤中比面部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更富含皮脂腺。因此,鼻部皮肤在接受磨削术、化学剥脱术和激光磨削术等治疗时,比其他部位的皮肤会再生得更快一些。鼻部尾端1/3皮肤中的皮脂腺比头端和中部更加丰富。头端皮肤与降眉间肌和脂肪组织致密附着,真皮层也更厚,同时也含有大量的皮脂腺。
2、鼻部皮肤鼻部的皮肤状况是影响鼻整形术后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患者皮肤的颜色、质地、厚度及粗糙程度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位患者,在鼻部的不同部位及不同年龄阶段中,也存在着差异。鼻根的皮肤要比中段的皮肤厚一些,而有些患者鼻尖上区域的皮肤比鼻根的皮肤更厚、皮脂腺更丰富。Lessard和Daniel通过测量,确定鼻部皮肤最厚的部位是鼻根(测量值为1.25mm),最薄处是鼻缝点(接近0.6mm)(图1.5)"。
图1.5鼻根部皮肤最厚(约为1.25mm),鼻缝点处皮肤最薄
鼻部下1/3,尤其是鼻尖上区域的皮肤中含有丰富的皮脂腺,在不同时期,活跃程度也不同。男性,尤其在青少年时期,鼻尖和鼻尖上区域中含有大量活跃的皮脂腺,要想做出理想的鼻尖轮廓是比较困难的。不同程度的痤疮会改变皮肤表面的颜色,常常会引起中鼻拱区域或者更为常见的鼻下1/2,尤其是鼻尖上区域发红,并通常会延伸至面颊区域。鼻翼和鼻小柱区域皮肤的厚度会明显变薄,到鼻翼底部又会变得较厚。鼻部皮肤较厚的患者很难实现理想的轮廓;但是,如果皮肤太薄也会影响到术后效果,很容易显现深层的支架,暴露原发性或继发性的瑕疵;而这些问题在皮肤较厚的患者当中是不容易出现的。
鼻翼底部含有大量纤维韧带,使该区域结构变得较为致密。鼻孔内的前庭区域,包括膜性鼻中隔、鼻小柱内侧面和鼻翼侧壁的内表面有鼻毛分布。
3、鼻部皮下软组织层皮肤和骨软骨之间有四层不同的组织,包括Tessier]最早报道的浅表肌腱膜系统(SMAS)、纤维肌肉层、深部脂肪层和骨/软骨膜层。紧贴皮肤下面还有一层浅表的脂肪层,其间含有大量的垂直纤维连接着皮肤和SMAS层。值得注意的是,该层也是在鼻根处较厚,在鼻中部变得非常薄,到鼻尖上区域又变得较厚。鼻部SMAS层以横跨的鞘膜形式延续于面部上1/2的SMAS层。
SMAS层以下是薄薄的纤维脂肪层,分割包绕浅、深鼻肌1。在没有肌肉分布的区域,这两层会融合为一层组织。
鼻部的第三层是深部脂肪层,分布于纤维肌肉层和深部的框架结构之间。主要的浅层血管和运动神经运行其间。该层拥有一个特性,即其间没有纤维韧带分布,可以增加框架结构和纤维肌肉层之间的活动度。
第四层软组织是鼻骨上覆盖的骨膜和软骨支架上覆盖的软骨膜。软骨相互之间存在着纤维连接,鼻翼软骨外侧脚和上外侧软骨之间、鼻籽软骨相互之间都有纤维连接。连接着一侧外侧脚到对侧鼻尖上区域的纤维韧带称为Pitanguy韧带)。另外,鼻中隔尾端和内侧脚之间也存在着致密的纤维韧带,双侧内侧脚之间亦有纤维韧带分布。
4、鼻部的肌肉鼻部肌肉组织的重要性还没有在文献中得到充分的强调。因为这些肌肉很薄,不容易被暴露,术中维持其完整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患者患面瘫时,这些鼻部肌肉的作用往往会被清晰地显现。在面瘫的早期阶段,鼻部还没有出现显著的偏斜时,患者就会感觉到患侧鼻气道会存在明显的阻塞。当鼻部向健侧移位、偏斜更加显著时,气道也会变得更加狭窄。此外,如果在鼻整形手术中损伤患者鼻部的肌肉,会在功能和美学细节上出现瑕疵,尤其在做表情活动时会更加明显。几十年前进行的鼻整形手术,往往会造成这种标志性的肌肉功能紊乱。那个时期的解剖层次往往位于鼻骨膜以上,对鼻部肌肉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鼻部肌肉的命名和功能的解释与鼻整形手术密切相关,但同时也是描述最为混乱的一部分知识,功能相同的鼻肌在很多文章里有着不同的命名。所有鼻肌均受第7对脑神经支配。接下来将分别讨论鼻肌及其功能(图1.6、1.7)。
图1.6侧面观中鼻部肌肉分布示意图
图1.7正面观中鼻部肌肉分布示意图
降眉间肌鼻部最头端为降眉间肌,从眉间区域发出,以垂直的方式向尾部延伸,并附着于横向覆盖尾端鼻骨的翼状鼻横肌上。降眉间肌的主要功能是使眉毛向尾部运动,它可以使部分老年患者在鼻部头端形成横向皱纹。
鼻肌鼻肌由两部分组成:①鼻横肌或鼻收缩肌;②翼部(鼻翼肌)。鼻横肌横跨鼻背部,覆盖上外侧软骨,这部分肌肉也称为横部,起于上颌骨鼻切迹的侧部和头部。横部鼻肌与降眉间肌在中线与对侧鼻肌共同组成鼻肌-降眉间肌腱膜。横部肌肉可以压缩和拉长鼻部,使鼻孔收缩,使前庭变窄。虽然切除横部鼻肌可以使鼻子变短,但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切除这部分肌肉会造成皮肤凹陷,同时也会失去它对鼻部的覆盖作用,从而暴露鼻部支架上的任何瑕疵。第二部分鼻肌是翼部(鼻翼肌),起于上颌骨鼻切迹,大部分附着于侧部,小部分附着于降鼻中隔肌的尾部。鼻翼肌覆盖着鼻翼软骨外侧脚,可协助鼻孔扩张。损伤这部分肌肉会导致外鼻阀塌陷。在有些种族中,鼻翼肌异常发达和强壮。
降鼻翼肌这部分肌肉附着于犁状峰的边缘,呈扇形垂直上升至鼻翼,可以使鼻孔下降和收缩。做鼻翼基底部手术时释放该肌张力,可改善外鼻阀的功能。
提上唇鼻翼肌这是另外一块具有重要功能的肌肉,呈头尾方向分布于鼻外侧,并发出纤维韧带附着于鼻孔,可以促使鼻孔扩张。这部分肌肉的麻痹也会导致外鼻阀塌陷。
降鼻中隔肌这部分肌肉起于上颌骨(鼻棘),有时会有些纤维附着于口轮匝肌,沿着鼻小柱基底向上延伸附着于踏板,偶尔肌纤维会延伸至内侧膝,还有人认为肌纤维会延伸至膜性鼻中隔。降鼻中隔肌可以下拉鼻尖、改变通气方向;此外,对美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当它收缩时会缩小鼻小柱上唇夹角。释放该肌张力不仅仅可以减小鼻尖下拉的力量,也会使上唇出现轻微的下垂。根据患者切牙的显露程度,对患者来说,这可能有益,也有可能无益。
5、鼻部血供外鼻血运由颈内、外动脉提供(图1.8)。角动脉紧贴着鼻面沟分布,并提供大多数鼻侧部血运。角动脉是面动脉的终末分支。其向鼻尖发出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侧鼻动脉。侧鼻动脉和鼻背动脉之间有“分水岭”效应。鼻背动脉与向鼻尖分布的筛前动脉外侧分支相交通,筛前动脉的外侧分支也和滑车下动脉相交通,滑车下动脉的侧支也向鼻部提供动脉血供。
图1.8侧面观中鼻部动脉血供分布示意图
此外,面动脉发出的上唇动脉也向鼻部提供血供。从每侧的上唇向上发出的固定分支为鼻小柱动脉。静脉回流是通过与相关动脉同名的静脉分支回流至相应的静脉系统,即通过鼻背、滑车下、筛前外鼻分支、侧鼻和鼻小柱静脉进行回流。
6、外鼻支架鼻部支架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头端由骨性鼻拱构成,尾端由软骨构成。
骨性鼻拱
骨性鼻拱由一对鼻骨和向前上方延伸的上颌骨鼻突构成。这部分鼻部在外形上呈锥形,内眦连线以上的部分较狭窄(图1.4)。近头端鼻骨较厚,因此,任何超过内眦连线的截骨都会变得比较费力。鼻骨的平均长度约为25mm,但在不同种族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非洲裔美国人的鼻骨较短,截骨后维持适当的宽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鼻骨较长的患者来说,鼻骨截骨内推后,上外侧软骨也会随之内移较多,对气道会造成不良的影响]。鼻骨宽度上的任何畸形都会影响到鼻背线条的美观。修复和维持鼻背轮廓是鼻整形手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鼻骨和外侧的上颌骨鼻突相连。上颌骨鼻突比鼻骨厚,包括这部分上颌骨在内的截骨术,会确保鼻骨的完整性,同时也会避免形成台阶样畸形。鼻棘两侧呈环形分布,上颌骨鼻切迹较薄的部分和鼻骨尾缘较薄的部分共同构成犁状孔。鼻骨和筛骨垂直板的上缘在内眦连线水平相融合。鼻中隔软骨、筛骨和鼻骨汇集之处称为键石区(图1.10)。如果鼻背降低较多,键石区就会变得薄弱,形成开放式的鼻拱。当患者鼻部较宽时,鼻骨和筛骨垂直板之间的距离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祛除较大的驼峰之后,必须在鼻骨和筛骨垂直板之间楔形切除一小块鼻骨,才能使外侧的鼻骨充分内移,否则鼻骨不可能被轻易地移动。
图1.10筛骨垂直板、鼻中隔软骨和鼻骨交汇处称为键石区。由上外侧软骨尾缘、外侧脚头侧缘和上颌骨鼻切迹共同围成的空间称为外侧三角
软骨鼻支架
软骨鼻支架分别由一对上外侧软骨和一对鼻翼软骨构成。
上外侧软骨
上外侧软骨是一对四边形的软骨,支撑着鼻外侧壁。近中线处与鼻中隔相连,通过上外侧软骨和鼻中隔软骨在头端的融合,形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单元2l。上外侧软骨的外侧缘经常终止于鼻骨缝的外侧。鼻骨和上外侧软骨之间分离的区域称为外侧三角,头端是上外侧软骨尾侧缘,外侧是上颌骨鼻切迹,尾端是鼻翼软骨头侧缘。外侧三角被这三部分结构围绕(图1.10)。覆盖鼻中隔的黏软骨膜延伸至上外侧软骨的内表面(图1.11)。鼻中隔和上外侧软骨之间的夹角通常为10°~15°(图1.12),并沿着下鼻甲内缘共同构成内鼻阀(图1.13)。上外侧软骨头侧与鼻骨相重叠(图1.14),重叠部分存在较大的解剖变异,范围在2~11mm。
图1.11鼻中隔的黏软骨膜延伸至上外侧软骨的内表面
图1.12鼻中隔软骨和上外侧软骨之间的夹角通常为10°~15°,它们和下鼻甲内缘共同组成内鼻阀
图1.13内鼻阀和外鼻阀之间的关系
图1.14上外侧软骨头端重叠于鼻骨下方,重叠范围存在较大差异(2~11mm)
鼻翼软骨
鼻翼软骨由内侧脚、中间脚、外侧脚和穹窿部四部分组成。
内侧脚内侧脚由踏板和小柱两部分组成。踏板的大小和向外侧成角的程度是存在变异的。踏板的角度控制着鼻小柱底部的宽度。鼻中隔尾端后脚会对踏板形成影响,也可以引起鼻小柱底部的变形。矫正这样的畸形需要同时矫正鼻中隔和踏板。缩窄踏板会使鼻小柱尾端的基底部抬高2。内侧脚小柱段的长度和宽度也存在着解剖变异。小柱部分越长,鼻孔就越长,鼻尖也更加突出。头端到这部分内侧脚的部分是膜性鼻中隔,由两层软组织包绕着一些纤维束构成,其间的这些纤维束称为中隔小柱韧带。
中间脚鼻翼软骨内侧脚延伸至穹窿的部分称为中间脚。鼻翼软骨这部分片段的长度和宽度构成并控制着鼻尖下小叶的形态。
穹窿部鼻翼软骨的穹窿段是最窄、最薄的部分,但它和鼻尖形态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个体中也存在很大的变异。有些罕见的案例中,穹窿部会呈现卷曲状分布,往往表现为球形鼻尖。穹窿部的尾端、内外片段之间的区域,没有软骨分布,被皮肤和前庭衬里延伸覆盖,称为软三角。理想的鼻部形态中,穹窿的头侧缘往往相距较近,尾侧缘往往呈分散状。如果头侧缘过度分离,就会导致鼻尖增宽。
内侧脚和中间脚被纤维束紧紧地约束在一起。最靠前的部分称为穹窿间韧带。此外,更靠上的一部分纤维束将穹窿和浅层真皮连接在一起,这部分纤维连接称为Pitanguy韧带国(图1.15)。两侧踏板、上外侧软骨和鼻翼软骨之间还有部分附加的纤维连接。总之,双侧的内侧脚和中间脚共同构成三脚架结构的尾臂,双侧鼻翼软骨外侧脚构成三脚架结构的另外两个侧臂(图1.16)。
图1.15内侧脚和中间脚被纤维韧带紧紧地附着在一起。靠前的部分称为穹窿间韧带。连接穹窿和真皮之间的韧带称为Pitanguy韧带。此外,踏板间及上外侧软骨和鼻翼软骨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纤维连接
图1.16双侧的内侧脚共同组成鼻三脚架结构的尾臂,两侧的外侧脚分别构成两个侧臂
外侧脚外侧脚是鼻小叶中最大的一部分结构。前端狭窄,中段变宽,外侧段又变得狭窄。鼻翼软骨外侧脚通常通过第一附件软骨链和犁状孔相延续2],向内和穹窿部连接。前端的软骨在方向上不同程度的分布会控制鼻翼的凸度。外侧脚也向前1/2鼻翼缘提供支撑。虽然后面分开的外侧脚对鼻翼没有多少贡献,但是对外鼻阀的功能意义很大(图1.13)。通常,这部分软骨和面部垂直平面呈45°角分布。任何使鼻背和该软骨长轴间距缩窄的因素,都可能引起鼻尖畸形,通常被称作头侧位置欠佳或“夹捏畸形”,该术语是由JackSheen提出的。
外侧脚头侧缘和上外侧软骨尾侧缘之间以卷轴形式连接的部分称为卷轴区。对于不同患者来说,其大小和卷曲程度是不同的,有时足以引起该区域过度饱满的外观。对于非白人的鼻子来说,鼻翼软骨往往会比较短小、薄弱。
7、鼻内部解剖鼻部被鼻中隔分割为两个内部鼻腔,向外到鼻外侧壁,向内到鼻中隔。鼻腔顶部尾端有软骨分布,头端有骨分布。骨性底板由前端的上颌骨腭突和后端的腭骨水平板组成。鼻窦的内侧壁构成鼻腔侧壁。鼻腔侧壁上分布着薄而弯曲的骨性凸起,称为上、中、下鼻甲。外侧壁的头端毗邻筛窦,筛窦介于鼻腔外侧壁和眶内侧壁之间。鼻腔衬里的顶端分布着黄色的嗅觉黏膜l。
鼻中隔
鼻中隔由头端的骨、软骨和尾端的膜性结构组成(图1.17)。骨性部分包括筛骨垂直板、筛骨、犁骨和上颌骨鼻棘。鼻中隔上1/3的骨性垂直板与额骨和筛板相连,前面在中线上与鼻骨相连,尾端移行至鼻中隔软骨后下方与犁骨连接。鼻背上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交界之处称为键石区。
图1.17鼻中隔由头端的骨性结构、软骨结构和尾端的膜性结构组成。骨性结构包括筛骨、筛骨垂直板、犁骨和上颌骨冠突
犁骨的形状像船的龙骨,从上方的蝶骨到腭骨和上颌骨鼻突,延伸至上颌骨的颌前翼。尾端最突出的部分是上颌骨前鼻棘。这部分结构在非白人的鼻部往往发育不全。在Binder综合征患者中,这部分结构往往是不存在的。支撑鼻中隔软骨的骨性凹槽在尾部和前端比较深,向后延续逐渐变平。
鼻中隔软骨也被称为四边形软骨,呈扁平状,形状和大小存在变异。软骨与后方的筛骨垂直板、犁骨及上颌骨突起相连。鼻背与尾端交界的这部分软骨称为鼻中隔前脚。鼻中隔软骨前端的软骨膜和犁骨的骨膜连接致密,剥离时非常困难。因此,在鼻中隔成形术中,从黏软骨膜的后端向前端剥离会相对容易些。鼻腔外侧壁
鼻腔外侧壁分布着上、中、下三个鼻甲(图1.18)。表面覆盖的黏膜中含有丰富的静脉,会使它们变得充盈。当鼻中隔偏向一侧时,中、下鼻甲会随着跟进。因此,每当鼻中隔被复位时,一定也需要矫正增大的鼻甲。每个鼻甲的尾端都有鼻窦的开口。
图1.18鼻腔外侧壁上分布着上、中、下鼻甲,鼻甲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下富含静脉血管,可以使鼻甲得到充盈。每个鼻甲尾端都有一个鼻窦的开口
大多数分布在鼻腔后部的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上颌分支的翼腭(蝶腭)神经节;经过翼腭窝向鼻腔侧后方分布;上颌神经通过向下分布的神经节发出两个翼腭神经,大部分的分支穿过中鼻甲末端的蝶腭孔走行。第一组分支发出侧、后、上分支,为上、中鼻甲提供感觉;内后分支通过鼻顶中部斜向下分布至鼻中隔;中间分支最终并人鼻腭神经,经过鼻中隔两侧向前,通过切牙管与腭大神经终末支汇合。腭大神经也有侧、后、上分支,在腭管中下行支配鼻侧壁下部和下鼻甲。来自眼神经第一分支的鼻睫神经也向鼻部提供感觉神经分布,其中的一个终末支为筛前神经,与筛前动脉伴行穿过筛前孔出颅后,沿着筛骨板侧缘进入鼻内,穿过筛骨缝分布至上颌冠突l。侧筛神经发出外侧支和内侧支,外侧支分布至上、中鼻甲前上方以及中、下鼻甲前端。
鼻内动脉血供由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提供。颈内动脉发出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及分布至眶内的眼动脉。较大的筛前动脉分支分布至前1/3鼻外侧壁和相对应的鼻中隔区域,这些分支最终与上颌动脉发出的分支相互吻合,其中包括蝶腭动脉、角动脉及上唇动脉的鼻中隔分支等。筛前动脉的终末支与筛前神经的外鼻分支相伴行,经过鼻骨和上外侧软骨之间向鼻尖和背部的软组织提供血运。筛后支供应上鼻甲和相对应的鼻中隔区域。颈外动脉会也向鼻腔发出分支。
上颌动脉的蝶腭支进入鼻部后和后上方的神经伴行穿过翼腭孔,然后发出外侧支主要供应鼻甲区域,其中两个最大的分支分别供应中鼻甲和下鼻甲。后鼻中隔动脉发出的分支穿过蝶骨的下表面供应鼻中隔后2/3区域。上颌动脉的另一个分支为腭降动脉,降动脉和腭大神经伴行,向下行走于腭管和鼻外侧壁,穿过腭孔后继续沿着硬腭内表面前行,和腭大动脉的分支一起向上穿过切牙孔,为鼻腔下部、鼻中隔和鼻孔底部提供血运。颈外动脉的另一个分支为面动脉,也通过内侧分支和外侧分支参与鼻内部血运。面动脉向内侧发出的上唇动脉进入前庭后供应鼻中隔前部;角动脉也会发出细小分支,穿过鼻翼侧壁进入鼻前庭。
筛前动脉、蝶腭动脉和上唇动脉的浅表终末支,汇集到血供非常丰富的Kesselbach区。由于该区域血运非常丰富,使其成为最容易发生鼻出血的区域。
鼻内静脉系统回流时,先通过与动脉同名的血管收集,通过蝶腭孔进入咽丛,最后取道筛部分支汇入海绵窦。外鼻静脉系统则通过面静脉和颈静脉回流。
鼻孔前部的软组织通过鼻部淋巴管汇入上唇淋巴管;后部普遍通过淋巴管汇入颈深淋巴结,大多数会从咽鼓管前汇入淋巴管,经过咽上部和中耳进入咽后间隙。
●8鼻部生理●鼻部生理是极为复杂而有趣的,也存在着很多动态变化,对维持生命体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鼻部的功能包括:将外界空气加温后作为一个管道,使富含氧气的空气进入肺部;同时,也具备加湿和嗅觉功能。鼻部的调节能力是微妙而复杂的。用鼻部呼吸是一个基本的生理功能,当它受到干扰而导致口式呼吸时,会间接地引起下呼吸道的干燥,从而引发咽炎、哮喘、支气管炎、喉炎及支气管肥厚等疾病。鼻部结构上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阀功能不全或鼻内肿块等,会增加气道阻力、减少鼻通气量,从而引起呼吸障碍。因此,内鼻阀的功能紊乱,往往是导致鼻气道阻塞最为常见的原因。
鼻部能够使空气加温至31~34℃,也能使空气湿度保持在90%~95%,让外界空气以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吸入肺部。湿度和温度的调节在鼻子的不同部位经历着快速的变化。空气流经鼻阀区域时,速度会变慢,并且分成两个流区:主流被送往鼻子底部;次流向上掠过下鼻甲背面时被加热,并继续向上移动,到达中鼻甲前端时,上升气流分为经鼻窦内侧壁横向流通的部分和继续向上的部分。保持与中鼻甲相对应的嗅沟区域的空气流通,对嗅觉的产生至关重要。
鼻部的另一个功能是过滤功能,该功能参与免疫系统最前线的防御工作。这是一个由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粒细胞共同完成的工作,其工作机制还不具体,不能清晰地定义。气流到达鼻咽后部时,85%~90%大于或等于5um的颗粒物会沉积在鼻腔内]。由上皮细胞导电层产生的黏液形成一层被称为黏液纤毛毯的结构。黏液纤毛毯会在鼻腔内壁产生正电荷,带负电荷的颗粒物被吸入时,就会被黏附到鼻腔内壁,从而防止其进一步移动至上呼吸道的敏感区域。较大的颗粒物则被鼻毛阻挡在鼻前庭内。纤毛不断运动,将截留在黏液纤毛毯上的颗粒物逐渐移至咽部,随后被吞下或咳出。
鼻唇角呈90°~°时是最佳的鼻通气角度。钝角会导致空气直接到达鼻咽部,而锐角则会使气流进入鼻头部。任何不正常的气流,都可能会导致分泌物停滞在鼻腔的某些部位,最终导致局部感染或局部出血,甚至出现恶臭等症状。
鼻部的嗅觉功能还没有在美容类鼻整形手术文献中得到充分的强调。嗅觉上皮细胞分布于嗅沟内大约2cm×5cm的区域中。人类鼻部有大约万个嗅觉细胞。嗅觉细胞是双极感觉细胞,有细长的细胞体和许多伸入鼻腔黏膜的短纤毛。细胞另一端的轴突和嗅上皮基底膜共同组成嗅丝。嗅丝穿过筛板进入大脑嗅球。信息通过嗅束传递到嗅皮质、丘脑、下丘脑和杏仁核,从而产生嗅觉。呼吸性嗅觉减退可能与鼻中隔偏曲、息肉、肿瘤及鼻甲畸形(单侧化、萎缩、不规则的弯曲)等疾病引起的嗅沟通风障碍有关。
犁鼻器是一个新月形的器官,被封闭在一个单独的骨或软骨腔中,开口位于鼻腔的基底部。它被鼻中隔分割为两个。犁鼻器主要用来检测信息素(同一物种个体之间携带的化学信息)。现已证明,犁鼻器在很多物种的繁殖和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结构在成年人的鼻部仍然存在,引发了很多讨论。但通过内镜和显微镜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的成年人至少有一侧会存在犁鼻器[国。犁鼻器对人类所产生的功能也成为讨论的焦点,因为似乎没有任何感官受体细胞在成人的犁鼻器和大脑之间存在任何形式的神经连接。
鼻部的辅助功能之一是在语音质量中发挥的作用。我们的语音质量取决于空气通过口腔、咽和鼻腔时所产生的共鸣。患者经常会问到鼻整形手术是否会改变他们的发音。虽然不能确定存在因果关系,但患者术后语音质量是否存在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观看医美视频
长按右侧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bl/796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