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21病室神经内科
21病室神经内科简介
医院神经内科21病室本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人员培训、配备充分。在科主任戴光华的带领下,针对目前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梗塞,脑出血高发的特点,成立神经介入团队,创先开展神经介入诊疗技术,组织医疗技术攻关,收到显著成效。从年7月至今已完成脑血管造影,脑动脉瘤栓塞术,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余例,并与国内、省内各介入专家保持密切联系。我科现在已熟练神经介入诊疗技术,积极开展介入医疗服务,为广大病友解除疾苦,使本地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不必再舟车劳顿辗转外地求医。
神经介入简介
神经介入医学是研究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人体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进行诊断和血管内治疗,达到栓塞、溶解、扩张、成形等治疗目的的一种临床医学科学。治疗对象住院包括脑、脊髓、颈部、脊柱、脊髓等部位的血管异常。治疗技术分为血管支架成形、血管内栓塞和血管内药物灌注术。神经介入治疗的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开颅手术带来的组织创伤,并且其适应性广、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具有其他诊治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
神经介入诊断技术:
全脑血管造影脊髓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治疗技术:血管成形术(血管狭窄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血管栓塞术(固体材料栓塞术、液体材料栓塞术、可脱球囊栓塞术、弹簧圈栓塞术等);血管内药物灌注(超选择性溶栓、超选择性化疗、局部止血)。
神经介入—相关疾病:出血性脑-脊髓血管病(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硬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脊髓血管畸形等);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血栓、脑动脉狭窄等);脑-脊髓脊柱肿瘤(动脉内超选择性化疗、术前栓塞)。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
最新“中国脑梗死血管学特征谱”研究发现,39.2%的脑梗死病变发生在颈动脉血管、28.6%发生在大脑中动脉血管、23.1%发生在椎动脉、13.4%发生在基底动脉血管、5.5%发生在大脑前动脉血管、4.2%发生在大脑后动脉血管、8%发生在其他部位血管。脑动脉狭窄现已成为引起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一部分患者靠药物治疗无效。我院神经内科运用国际最新介入技术,成功地开展了头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现已为数十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血管介入治疗不仅打通了狭窄的管腔,恢复了脑供血,同时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有效地防止了中风的发生。
颈动脉系统(前循环)缺血的主要症状
偏瘫或轻偏瘫
一侧肢体运动、感觉障碍
语言障碍,一过性或长时间黑蒙
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症状
头晕、眩晕、站立不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视物成双、言语不清、一侧头面部和对侧上下肢无力或者麻木
意识障碍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查
CTA、MRA、DSA可发现血管狭窄、闭塞等血管病变,其中DSA是金标准。
缺血性脑血管病下列患者可采用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
颈动脉狭窄
大脑中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
急性颅内动脉血栓形成经动脉内溶栓治疗
“时间就是大脑”,脑梗死患者如果能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就可以把闭塞血管再通,最大限度的挽救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细胞,这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介入治疗优点:切口小,对体质要求低,特别适合基础疾病多身体条件差的老年人;恢复快,术后立即可进食,一般只要平卧几小时即可下床活动;疗效明显,术中立即解除血管狭窄部分,改善脑部供血,术后结合药物可减少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少;患者痛苦轻、费用低等优点,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显示了极大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
治疗前治疗后
基底动脉狭窄支架:
治疗前治疗后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
治疗前治疗后
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
治疗前治疗后
颈内动脉海绵窦部狭窄支架
治疗前治疗后
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
治疗前治疗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神经介入治疗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是指脑底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什么原因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最为常见,其中颅内动脉瘤约占50~80%,动静脉畸形约占10%。
颅内动脉瘤: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扩张,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行全脑DSA检查,一旦发现动脉瘤,即可尽快行血管内栓塞术,采取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导引管,再经导引管插入微导管至动脉瘤内或载瘤动脉,经微导管送入微弹簧圈,将动脉瘤闭塞的方法。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脑动脉和静脉的直接交通,即动脉血不直接经过毛细血管直接进入静脉系统,,由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产生盗流、静脉压升高从而直接引起头痛、癫痫甚至颅内出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行全脑DSA检查,一旦发现脑动静脉畸形,可根据病变不同采用分次填塞畸形团的方法达到治愈的目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查
一旦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明确后需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提供可靠依证据,也是制定合理手术方案的先决条件。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
预防可能出现的脑血管痉挛
未经治疗再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高达70%,因此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被称为“人体内不定时的炸弹”,必须手术治疗
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出血的原因,然后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优点:可以处理任何部位的动脉瘤,而且只在血管内操作,不扰乱动脉瘤周围组织结构。使病人免受颅手术之苦,特别适用于病情严重全身状况不良,动脉瘤夹闭困难和手术危险性大的病人。例如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等后部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能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功能锻炼,对预防术后并发症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优点是创伤小、更安全,且只在血管内操作,不扰乱周围组织结构,更容易为患者及医务工作者所接受。脑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目前发展的新趋势。
介入手术与开颅手术的比较:
介入手术
开颅手术
术中创伤
小(大腿处不超过5mm切口)
大(必须将颅骨打开)
术后恢复
快(一般术后2天可下床)
慢(术后1周才能下床)
手术耐受性
好(生命特征平稳即可手术)
次(体质需耐受较大创伤)
大脑中动脉瘤介入治疗:
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
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
大脑后动脉畸形:
21病室科室-,-
戴光华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张先龙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刘之欧主治医师:
梁霁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刘花主管护师: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关于白癜风治疗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bl/9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