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为内囊预警综合征的脉络膜前动脉梗死一


乔兴茂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慢性脑缺血专业委员会常委,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第一届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会员,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介入专业委员会急性脑卒中再通协作组常务委员,山东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烟台市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烟台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龙口市脑血管病质控中心常委。

吕某,男,38岁,反复发作左侧上下肢活动不灵3次。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无吸烟,应酬时饮酒。发作时NIHSS评分3分,3次发作后给予阿替普酶90mg静脉溶栓,溶栓结束后NIHSS评分5分。

急性脑梗死

穿支动脉病变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

纹状体内囊动脉梗死

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ChoroidalArtery,AChA)在后交通动脉远端2-5mm处自颈内动脉下外侧壁发出,个别的AChA可发自颈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或前交通动脉。该动脉在蛛网膜下腔中沿视束表面后行,至大脑脚前缘转向后外,行于大脑脚与颞叶内缘之间,在海马沟附件经脉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参与形成侧脑室脉络丛。AChA近端发出分支供应视交叉下面、视束后2/3、灰结节、乳头体、大脑脚中1/3处,其中有两支较大者,称为纹状体内囊动脉,分布至内囊后肢下2/5、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前核外侧部和腹外侧核群、底丘脑以及中脑黑质、红核等。AChA在进入侧脑室下角前后,发出供应海马旁回、沟、杏仁核、海马及齿状回前部、尾状核尾。

脉络膜前动脉(AChA)细小、行程较长、变异较大,但到视束、大脑脚、内囊后肢和脉络丛的分支比较固定,该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分支之间有吻合支,所以通常情况下,脉络膜前动脉本身的闭塞不能导致该供血区的梗死,只有当脉络膜前动脉的终末支闭塞或主干闭塞且侧支循环不良时,可能发生该供血区的阻塞。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发生率较低,约为3%~5.13%,脉络膜前动脉梗死占幕上梗死的10.5%,占幕下梗死的28%~30%。与大脑半球皮层及深部的梗死及深部的梗死相比,脉络膜前动脉梗死在年轻女性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更多见。Palomeras等在一项纳入42例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研究中认为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及糖尿病,其他少见的危险因素有动脉纤维化、卵圆孔未闭、红细胞增多症等。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病因学机制不尽相同,目前尚无统一结论。

关于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症状学上,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联征。Ois等研究表明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失语、偏盲偏身共济失调,完全的三偏症状少见。仅有内囊后肢病变表现时无法肯定为脉络膜前动脉或是豆纹动脉闭塞,因该部位的梗死缺乏特异性,构音障碍及偏瘫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为共济失调及感觉异常。左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导致严重混合型失语,推测可能为丘脑及皮质间联系纤维中断所致。

至今为止的研究中普遍认为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运动症状(87%~%)、感觉障碍(33%~81%)、视觉障碍(0%~42%)。

AChA梗死受累的16个区域

由于脉络膜前动脉区梗死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所以要与其他血管分布区的梗死区别,如大脑中动脉的皮层支病变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但这些较大血管的梗死失语更常见且严重、还可伴意识及智能状态下、头痛等症状。同样,缺乏脑干体征有助于区分脑干梗死和脉络膜前动脉区梗死。

内囊预警综合征(CWS)是由Donnan等首先提出的术语,是一组少见但预后不良的TIA亚型,是皮质下梗死的先兆。临床表现为反复刻板样发作的短暂性感觉和/或运动症状,24h内至少发作3次,累及单侧2/3以上肢体(面部、上肢或下肢),无皮质受累表现(如失语、失用等),易进展为内囊梗死。

临床特点:反复频繁、症状刻板、高危脑梗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wh/79614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