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死因排名出炉,第一竟不是癌症诱因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308/4782762.html

本文专家:王绪国,海军军医大学临床药学博士

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光听名字就已经很令人害怕了。

因为癌症的治愈率目前比较低,到晚期时候更让人心痛。

图片来源网络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癌症等同于绝症,似乎一沾上癌症这个词,就相当于判了死刑......

但近日,《柳叶刀》在对我国居民年-年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死亡率第一的竟然不是癌症,而癌症中的肺癌仅排第三。

微博截图

相信很多人会问了,那前两位疾病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是哪些疾病。

生活中还有哪些"隐形杀手"?

年,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和新生儿疾病。

而年,人类的主要疾病负担来源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排名第一的竟然是“中风”。

此外,前十名疾病还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呼吸道癌(气管、支气管、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兹海默症、新生儿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图片由作者提供

各种主要疾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中风、缺血性心脏病

首先,中风、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肥胖以及抽烟、喝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对于中风患者而言,建议平时注意控制好血压。

因缺血性心脏病和血管狭窄关联较强,因此,对于血脂、血压的控制更为关键。

肺癌、慢肺阻

对于肺癌,它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就是吸烟,同样它也是慢肺阻的重要发病因素。

因此,抽烟人群一定要尽早戒断,此外,二手烟的危害更甚于一手烟,需引起注意。

肝癌

肝癌的发病主要与病毒感染、霉变食物(黄曲霉素)、酗酒以及肥胖等相关。

肝癌一般发现时大都已是中晚期,因此,建议应该定期进行肝部CT平扫检查,特别是有病毒性肝炎及重度脂肪肝人群。

肾癌

肾癌一般认为和吸烟、肥胖及高血压等因素有关,但目前肾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在预防方面,主要提倡戒烟戒酒,控制体重等,此外,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是降低肾癌发病的关键。

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主要是由高血压引起的以心脏肥厚为代表的疾病,高血压还会引起其他疾病,比如中风等,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按时吃药控制。

图片来源网络

排在首位的中风是什么?

我国已成为中风的重灾区,目前,居民中风的风险率已高达39.3%,其中,男性风险率超过40%,是世界唯一男性发病率超过女性的国家。

那为什么我国的中风发病率这么高呢?

其实,关键还是在于不良的生活习惯。

首先,吃盐太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食盐摄入不应超过6克,但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人日均摄入大于12.5克,超出建议量的两倍多。

图片来源网络

过高的食盐摄入不仅会增加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而高血压同时也是引发中风的最危险因素之一。

其次,抽更多的烟

烟草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它会破坏血管壁、使血液粘度增高等,容易增加中风发病的风险。

最后,大量地饮酒

酒精会引发血管的强烈反应,造成血压较大波动甚至造成脑血管破裂,此外,酒精也会促使心率加快,引发心律失常等,这也是中风的诱因之一。

因此,应对中风,最好的方法就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一说起癌症,很多人都把它当成“死亡”的代名词!因此,在这谈癌色变的时代,我们千方百计的想要逃开癌细胞的攻击……

然而,万万没想到,“健康杀手”排行榜中,癌症仅排第三!

致死率比癌症还高的“二大杀手”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远离呢?

1

两大“杀手”的杀伤力

据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发布的《-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报告显示:中国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中风,第二是缺血性心脏病,第三才是我们极为恐惧的癌症——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癌症。

1头号杀手——“中风”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因颅内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脑组织损伤,进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包括脑溢血、脑梗死。

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万,而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7秒就有1人发生中风,每21秒就有1人死于中风!

2慢性杀手——缺血性心脏病

在缺血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诱因是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和梗塞,约占总发生率的90%。

从死亡数据变化看来,缺血性心脏病增长了约40.1%,其死亡率占总死亡的17.8%!

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都属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其诱因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而在这些诱因中,除了不可控的年龄、遗传、性别外,其它都属于可控的,要学会与之“对抗”!

2

5大可控的高危因素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独立疾病,同时也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高血压,会造成心肌肥厚,引起心室的扩大,进而导致心功能不全、心衰;另外,血压升高,血流对血管的冲击力增大,动脉血管内皮功能遭受损伤,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诱发心梗、脑梗、动脉出血等。

//降压三步走//

①正确用药,定期监测: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服用降压药物,不能擅自停药或者更改用量;

②降压的目标值根据人群的不同也有差异:

*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目标值:/90mmHg;

*老年高血压患者(≥65岁)的血压目标值:/90mmHg;

*伴有其他疾病的一些患者的血压目标值:/80mmHg。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脉压差应该维持在30~40mmHg左右,如果数值超过60mmHg,则称为脉压差增大,更危险。

③少油少盐,适当补钾:我国居民食盐、食用油的日均摄入普遍超标,食用油应控制在20-30g/天,并限制高糖、高油、高胆固醇等食物的摄入;食盐摄入为3-5g/天,摄入过多,心血管病变风险更大。

日常可适当补充紫菜、银耳、香菇等含钾食物,促进钠的排出。

2糖尿病

据调查数据分析,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4倍,2/3以上的2型糖尿病人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其并发症可达到多种,其中包括造成主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小血管内皮增生;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并升高血压,导致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

提示:空腹(8~10小时未进食)血糖是3.9~6.1mmol/L,餐后2小时在7.8mmol/L以下,为正常情况。

//控糖二宝//

糖尿病患者除了日常科学用药,生活干预也不必可少。

①运动:运动能减少人体多余的脂肪,帮助恢复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另外,通过运动增加肌肉含量,能让胰岛素更好的发挥作用,因此建议每周至少保持3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量。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应在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并遵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②舒心: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中,在大脑调控下,肾上腺素会释放过多,抑制胰岛素分泌,增高血糖。

3肥胖

肥胖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的2-3倍。

肥胖者大多出现身体代谢异常,血脂、血糖都不能充分被利用,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壁变窄、阻塞;另外,肥胖者血液总量增高,心脏每分钟排入血管的血量增多,加重了心脏负荷,更易诱发病变。

自测肥胖:BMI=体重(kg)÷[身高(m)]2

正常值:18.5-24.99;>25即超重;>28为肥胖。

另外,男性腰围超过90公分、女性腰围超过80公分,可能预示腹型肥胖。

4血脂异常

据研究证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或总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坏胆固醇过多时,会附着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并聚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脱落或是破裂,很可能引发心梗、肺栓塞、猝死等疾病,危及生命。

研究显示,坏胆固醇每降低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2%,全因死亡率可降低12%!

提示:普通人群血脂中总胆固醇<5mmol/L;有一项基础疾病人群应<4mmol/L;合并多项疾病的极高危人群需降至3mmol/L。

5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通过呼吸进入血液,干扰血液中的脂肪代谢,降低血管弹性,影响血流,损伤血管。

而被动吸二手烟的伤害也是同样的,而且在家里抽烟,地毯、衣服、沙发等都会残留“三手烟”。

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做到不吸烟,还要尽量远离二手烟。

除了控制这些高危因素,“杀手”来临的一些预警信号也要学会早辨识,以降低其危险性。

3

危险来临,有迹可循

1警惕六大中风先兆

①突然的、剧烈的头痛,并逐渐加重

②突然视物模糊或眼前蒙黑,并有重影

③身体一侧突然麻木、无力

④口角向一侧外斜,还流口水

⑤舌根发硬,说不清甚至说不出话

⑥喝水、进食过程会出现莫名呛咳

出现这些信号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特别是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

2缺血性心脏病信号

①劳累、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时会出现突发性的胸痛,还伴有乏力、头晕、恶心等症状

②夜间睡觉时,若枕头过低,会出现胸闷憋气的状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

③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耳鸣,并伴有不明原因的心跳紊乱

出现这些信号时,可能预示缺血性心脏病,要提高警惕。

如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合理膳食

杜绝暴饮暴食、按时吃饭,并且注意控制三高,少食红肉、少吃油炸食品以及控制糖的摄入量。

2.适宜运动

合理安排运动的时间以及频率,每周安排两到三次,每次运动45分钟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

3.戒烟戒酒

吸烟及过量的饮酒对身体是有害无益的,建议远离烟酒,越早越好。

4.健康积极的心态

培养良好健康的心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学会合理的排解方式。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从点滴做起

向健康出发

一个报道正能量公益平台,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wh/79618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