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2(05):--
作者:张涛,王刚,周保国,刘晓君,吕振乾
摘要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多支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医院年3月至年7月收治的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共例,其中,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82例设为对照组,行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共28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围术期临床指标、随访3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观察组术中输血率、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胸腔积液量、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多支病变冠心病具有接近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创伤,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并有助于加快病情康复进程。
目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多支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治疗最为常用的血运重建微创术式,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接近,且有助于减少体外循环所致手术损伤,对于降低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1,2]。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学及影像学技术发展,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开始被广泛用于外科心脏介入治疗;其通过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和最小创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invasivedirectcoronaryarterybypass,MIDCAB)优势相结合,实现多支病变完全再血管化,著降低高危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方面效果确切[3]。但国内、外尚缺乏两种介入手术方案治疗多支病变冠心病对照研究,孰优孰劣尚无明确定论。本研究以医院年3月至年7月收治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共例为研究对象,对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行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两组患者的围术期临床指标、随访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探讨非两种手术方式对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随访3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医院年3月至年7月收治的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共例,其中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82例设为对照组,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共28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72例,女10例,年龄(63.78±5.42)岁;根据合并病变支数划分,合并双支病变33例,三支病变49例;根据合并基础疾病划分,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48例,合并糖尿病25例,合并高脂血症44例。观察组男25例,女3例,年龄(63.51±5.36)岁;根据合并病变支数划分,合并双支病变12例,三支病变16例;根据合并基础疾病划分,合并高血压18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高脂血症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一站式复合技术血运重建术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合并心绞痛症状;(3)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两支或三支病变;(4)左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coronaryartery,LAD)严重需经外科手段再血管化;(5)非左前降支部位适宜行PCI治疗;(6)左内乳动脉(Leftinternalmammaryartery,LIMA)无既往损伤史。排除标准:(1)锁骨下动脉狭窄;(2)已知LIMA损伤;(3)需急诊再血管化;(4)左心室壁瘤;(5)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移植术史;(6)人工瓣膜置换史;(7)需同期行瓣膜或心房颤动手术;(8)无法行LIMA-LAD吻合。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入选标准:(1)(2)(3)同一站式复合技术血运重建术;(4)合并体外循环禁忌或高危因素者,包括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动脉壁钙化、脑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及肾功能不全。排除标准:(1)心源性休克;(2)麻醉及手术中血压不稳,无法耐受心脏搬动导致低血压;(3)严重心律紊乱或心肌缺血表现;(4)靶血管直径1.5mm。
1.2方法
对照组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观察组行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即患者仰卧位下行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作剑突至胸骨角下2cm处长10cm切口,并于第二肋间向左切断胸骨;直视下游离并断开LIMA,给予肝素1mg/kg完成全身肝素化[4];继而显露待吻合冠状动脉,切开近、远端心外膜,吻合靶位置近、远端以橡皮筋阻断;采用专用小切口金属心表固定器对待吻合冠状动脉进行固定,非体外循环心脏状态下吻合LIMA-LAD端侧[5];最后观察桥血管血流波形及测量指标,待稳定后经静脉注射鱼精蛋白并止血关胸,同期经皮穿刺右股动脉完成PCI治疗。
1.3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值,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胸腔积液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on,ICU)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2)随访3年,记录患者生存例数,计算生存率;(3)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一过性心房颤动、肺栓塞、切口愈合不良及严重出血,计算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录入软件分别选择Epidata3.06和SPSS16.0。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围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输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0%(7/28)vs.51.22%(42/82),P0.05]。观察组术中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胸腔积液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显著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随访3年生存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随访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3%(27/28)vs.90.24%(74/82),P0.05]。
2.3两组随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脏固定装置进步及围心脏手术期处理经验增加,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因术中心脏侧壁或后壁难以暴露,常需较大幅度改变心脏位置,易造成血管桥吻合质量下降和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状态异常,严重者出现术后远期靶血管再血管化[6-8];同时术中对于人体主动脉操作亦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术后脑血管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约为0.6%~4.0%[9]。
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是一种将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双重再血管化相结合的新型微创介入手术方案;相较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一方面可保证冠状动脉完全再血管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围术期损伤、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加快术后恢复进程[10,11]。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术中对于左前降支实施MIDCAB,而对于非左前降支实施PCI治疗完成再血管化,从而达到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围术期风险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12]。本次研究中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采用经胸骨下段小切口进入,相较于传统正中入路开胸切口具有以下优势:(1)减少胸骨及胸骨后创口损伤,保证胸骨上段完整性,对于提高胸廓固定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术中可根据手术需要改为正中切口,操作灵活度更佳;(3)术中解剖结构更为清晰,有助于降低LIMA游离难度及提高血管吻合安全性[13];(4)切口长度短、位置低亦有助于提高手术美观性。
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术中输血率、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胸腔积液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创伤,缩短ICU滞留和呼吸机辅助时间;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一站式复合技术将外科微创手术与PCI治疗优势相结合,有效避免体外循环应用和主动脉操作密切相关;同时术中对难以有效暴露狭窄病变动脉,通过实施PCI治疗达到完全再血管化目的,而无需以往对心脏进行大幅度搬动,亦有助于提高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性[14]。两组患者随访3年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证实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具有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近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以往研究相一致[15]。
综上所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多支病变冠心病具有接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创伤,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并有助于加快病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略)
请
北京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wh/95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