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端脑内病变的定位诊断
端脑:俗称大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被大脑纵裂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底面为宽厚的纤维束板即胼胝体连接)、三个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及底面)、四个极(额、颞、顶、岛)、五个叶(额、颞、顶、枕、岛)。大脑的岛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叶、顶叶、颞叶所掩盖,胼胝体下方为弓形纤维束穹窿,两者之间为透明隔。大脑的岛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叶、顶叶、颞叶所掩盖,胼胝体下方为弓形纤维束穹窿,两者之间为透明隔。大脑表面的灰质层称为大脑皮质(层),深部白质称为髓质,其内深埋的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即为侧脑室。侧脑室内面下角底壁齿状回外侧的弓形隆起即为海马,其与齿状回共同构成海马结构。
大脑皮质是生物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上分布着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最高中枢。这些中枢有的分布于皮质的特定区域具有特定功能,有的相互联系,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综合。两侧大脑半球由于发育情况的不同,功能上有所侧重,左侧与语言、意识、数字等相关,右侧主要感知非语言信息、音乐、图形和时空概念,两侧大脑半球相互协调互补,共同完成各种高级神经精神活动。
大脑髓质主要为皮质与不同部位之间相互联系的神经纤维,主要由联络线为(联系同侧大脑半球各部分皮质)、连合纤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皮质)、投射纤维(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之间的相互联系纤维)。其中连合纤维主要由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组成;投射纤维大部分经过内囊结构。
大脑皮质性瘫特点:常为单瘫,少数为不全性偏瘫,上下肢瘫痪程度不一,远端较近端中,肢体瘫痪常较去干瘫痪危重,可伴邻近皮质或其他皮质病损表现。
大脑放射冠偏瘫特点:大脑放射冠主要位于侧脑室旁,有内囊与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白质纤维组成,其受损时患儿可有与前类似的单瘫或不全性偏瘫,可伴有对侧感觉障碍和对侧同侧性偏盲。
额叶病变
额叶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随意运动、语言、情感和智能,并与内脏活动和共济运动有关。患儿存在额叶局部病变时,定位体征多表现为病灶对侧的损害性表现。
1.额叶前部: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
2.额叶后部(中央前回):刺激症状为癫痫发作,多表现为病灶对侧的局限性抽搐发作,破坏性病变引起对侧偏瘫,且多为单瘫。如果大脑皮层运动区(4、6区)受损可出现肌张力增高,巴氏征阳性等体征。
3.额叶底部:刺激症状为呼吸间歇、血压升高等自主功能障碍,破坏性病变造成精神障碍、愤怒或木僵。
4.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病变表现为运动性失语;
5.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变表现为失写症;
6.眼球凝视中枢: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健侧的同向凝视,破坏性病变引起向患侧的同向凝视;
7.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中枢性排尿障碍。
8.严重额叶损伤除痴呆外,可影响基底节和小脑引起假性Parkinson病和假性小脑体征等。
此外,额叶广泛性损伤时,患儿可出现智力低下、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障碍,思维简单、性格改变等。
顶叶病变
顶叶的功能与临近结构有重叠。
1.顶叶前部:刺激性症状为对侧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和感觉异常,破坏性病变表现为对侧半身的偏身感觉障碍,为皮质性感觉障碍和深浅感觉障碍。
2.缘上回和顶下小叶、角回;与语言有关,受损后可出现失读、失用和命名性、感觉性失语。
3.顶上小叶:皮质觉如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和立体觉丧失。
4.Gerstmann综合征;顶叶广泛病变时患儿可出现失写、失算、手指失认和失左右定向等“四失”表现,称为Gerstmann综合征。
颞叶病变
颞叶的主要功能是听觉功能,存在听觉中枢。
1.颞横回:刺激性病变表现为耳鸣和幻听,破坏性病变表现为听力减退和声音定位障碍。
2.颞上回:前部病变引起乐感丧失,后部病变引起感觉性失语。
3.颞中回和颞下回:病变表现为对侧躯干性共济障碍,深部病变合并同向上1/4象限缺损。
4.颞叶内侧:病变表现为颞叶癫痫、钩回发作,破坏性病变表现为记忆障碍。
5.颞叶广泛损害:表现为人格、行为、情绪及意识的改变,记忆障碍,呈逆向性遗忘及复合型幻觉环视,可有嗅觉异常、发作性自动症,对环、人物的熟悉感发生变化,可出现似曾相识或很陌生的感觉。
枕叶病变
枕叶的主要功能是视觉功能。
1.视幻觉如无定形的闪光或色彩常提示枕叶病变。
2.刺激性病损常出现单纯性幻视(如闪光、亮点、火花等);破坏性病变表现为同向偏盲,伴有“黄斑回避”(即两侧黄斑的中心视野保留)。
3.双枕叶视皮质受损引起皮质盲,失明,但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4.梭回后部病变引起精神性视觉障碍,表现为视物变形或失认,患者失明但自己否认。
胼胝体病变:
胼胝体由大脑纵裂底部连接左右大脑半球各叶新皮质的纤维构成,下面为侧脑室顶部。其各部受损后的表现:
1.膝部:上肢失用症。
2.体部:前1/3病变表现为失语,面肌麻痹;中1/3损害表现为半身失用,假性球麻痹。
3.压部:下肢失用和同向偏盲。
4.胼胝体广泛性损害表现为精神淡漠,嗜睡无欲,记忆障碍等症状。
半卵园中心病变
大脑半卵圆中心主要为大脑半球中心由胼胝体辐射纤维(联络纤维、联合纤维等)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的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域。
1.前部:对侧肢体单瘫和运动性失语。
2.中部:对侧皮质感觉障碍,远端重于近端。
3.后部:对侧同向偏盲和视力障碍。
基底节病变
基底节包括豆状核(苍白球和壳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其中壳核和尾状核又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又称为旧纹状体,新纹状体对旧纹状体有控制作用。旧纹状体和丘脑下颌、中脑红核、黑质等结构构成苍白球系统。基底节与颅脑其他结构间存在广泛的纤维联系,其中的下行纤维束形成锥体外系统,协调机体的不随意运动。
1.旧纹状体损伤:可出现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症,患儿可有肌张力增强、运动减少、弯腰驼背、慌张步态、动作慢而笨拙,可有静止性四肢远端震颤,手指可有“搓丸样”动作,面部表情少,可呈“面具脸”。
2.新纹状体病损:可出现舞蹈症、手足徐动症等,可有肌张力降低、运动增多等。
内囊病变
内囊位于豆状核、尾状核、丘脑之间的白质结构,具有多种上下行纤维束。
1.内囊前支:有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通过,损伤可出现双侧额叶性共济失调症
2.内囊膝部(即转角处):有皮质延髓束、皮质核束通过,损害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
4.内囊后支:主要是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桥束、枕桥束、颞桥束等下行纤维以及丘脑中央辐射、丘脑后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等上行纤维束,损伤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对侧半身浅感觉障碍;偏盲和听觉障碍。
5.三偏症:内囊主要有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如其出现出血、栓塞等病变时,可出现病变对侧脑性偏瘫(对侧完全性上下肢硬瘫、下部面瘫、颏舌肌瘫痪)、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位性偏盲,称为内囊病损“三偏症”。患儿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一般不出现惊厥和运动型失语等。
去皮(层)强直:
又称去皮质(层)综合征。患儿病理损害主要在大脑皮质水平。大脑皮质与皮层下联系被中断,或皮质下某些功能丧失,而大多数功能和延髓的自主神经功能保存或业已恢复,中脑及脑桥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未受损,红核功能存在。其典型表现主要为抗重力肌肌紧张增强的表现,即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肩部内收,腿及踝部伸直,四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部分患儿可有无意识吞咽动作,能无意识的睁眼闭眼,眼球能活动,瞳孔对光反射及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不能产生有意识的反应,大小便失禁,多有意识丧失,可有疼痛反应,存在觉醒-睡眠周期等。可见于缺血缺氧性脑病、蝶鞍上囊肿等压迫、引起大脑皮质损害的脑血管疾病、颅高压、外伤等疾病。
本平台精彩文章导读(点击即可阅读):
小儿常见危象的诊断要点及处理措施汇总(1):颅高压危象与动眼危象
儿科常见临床急性的中毒的表现及主要治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之大PK
小儿物理降温之孰是孰非
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路径
为健康中国扬起我们的手!
最新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介绍
教你学会正确海姆立克急救法(含成人与小儿)
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儿童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9月)
重磅/最新】小儿急性呼吸衰竭诊治方案(版)
儿科常用抗微生物药使用剂量指南
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美国儿科学会
独家/最新】儿童静脉使用阿奇霉素静脉指南(版初稿)
小儿常用祛痰药使用专家共识
为健康中国扬起我们的手!
让医患和谐的18字黄金法则
孙国强:头CT/MR在儿科的应用(1)
教你全面了解PPD试验
小儿常见9种病原体所致肺炎的临床特点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年版)解读(上)原创
第三至六对颅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与意义原创
小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诊治方案
儿童高血压的定义、分期及常见原因
推荐】小儿紫绀的鉴别与诊治
小儿危重症的临床判断与评估(上)
小儿危重症的临床判断与评估(下)
小儿呼吸系统常见重点、难点知识汇总
卵圆孔未闭是不是先天性心脏病?
小儿低钾血症诊治精要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的发病年龄北京白癜风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wh/9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