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空间站丨LEO支架左侧大脑中动脉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71215/6230550_0.shtml

病例特征

基础信息

患者女性,63岁。

主诉:阵发性头痛11月。

既往史:高血压20年,服用氨氯地平、依那普利控制血压;糖尿病史3年,注射胰岛素控制;1年前,脑梗塞病史,遗留右侧肢体麻木及乏力症状。

查体情况:意识清楚,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上肢肌力约4+级,肌张力不高。

术前影像学检查,头颅CTA及DS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

颅脑CTA

颅脑DSA-3D成像

临床诊断

左侧大脑中动脉M1-M2段交界区宽颈动脉瘤,呈向后突起。

瘤囊大小约5.4mm*4.4mm,瘤颈约5.0mm。

术前讨论

患者动脉瘤瘤颈累及M1分叉上、下干支;且患者阵发性头痛加重,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较高,需要手术干预。病人选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

由于瘤颈宽,单枚支架不能完全覆盖瘤颈,不利于填圈,且治疗后远期复发风险很高。

为充分保护分支血管使手术顺利进行,选择“Y型”支架技术。

选择具有较高金属覆盖率的LEO+Baby编织型支架,降低复发可能。

手术策略

术前抗栓方案:常规双抗管理3天。

手术方案:“Y型”双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

术中器械

支架:LEO+支架2.5*25mm两枚

弹簧圈:Microvention系列4-10-2D、3-12-2D、2-8-2D、2-8-2D、1-4-2D

微导管:Headway17

微导丝:Synchro14

导引导管:Chaperon6F

手术过程

以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造影后选取工作位并建立路径图。

经微导管送入首枚4-10-2D弹簧圈时,并不能稳定成篮,遂将首枚支架先释放于血管转弯较大的下干支,在缩窄瘤颈的同时便于穿网孔释放第二枚支架。但填圈时,发现弹簧圈仍向上干支突起。

故行穿网孔将第二枚支架半释放再填圈。

首枚支架释放后,微导管穿支架网孔。

第二枚支架半释放填圈。

弹簧圈致密栓塞。

术后工作位造影,动脉瘤致密栓塞,各分支血管显影良好。

术中及术后抗栓方案

术中:支架释放前团注欣维宁5ml,并3ml/h泵注维持至术后双抗起效重叠6小时。

术后:常规双抗mg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管理3个月,单抗管理不低于6个月。

术后结果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术后随访

术后3个月行颅脑CTA随访。

术后体会

LEO+Baby支架不存在无效工作端,能为支架释放节省空间,且操作相对其它编织支架更简单。

支架网孔为菱形,其大小能通过操控编织丝灵活改变,方便进行穿网孔操作。

使用LEO+支架需要进行积极抗栓。

支架释放完成后,如不能解脱,可通过旋转输送导丝上的扭控器进行解脱处理。

END

专家介绍

医院神经外科

邵永祥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宜宾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医院神经外科

刘文晶

技术骨干、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医师协会四川省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医院神经外科

许伟

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医院后备人才。

技高一筹方能超越出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yf/79643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