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春天里草长莺飞的和弦,沐浴中国梦姹紫嫣红的缤纷,我有幸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梦想传递“正能量”,奉献唱响“好声音”!
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梦想。因为有梦想,我们便坚定了信念;因为有梦想,我们便读懂了肩负的使命;因为有梦想,我们便在远航中拥有了方向。那么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坚定信念、肩负使命、拥有方向的逐梦人,他医院影像科主任张国安!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生命的守护神、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的张国安,多少年来,“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他永不疲惫的精神引擎。所以,烈日严寒,阻挡不住他执着热诚的脚步;多思少眠,挥之不去他铁血柔肠的深情。他——梦想如花,在从医从美的路上,布施着生命的瑰丽与清香。
年,张国安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从那时起,他心中就有一个信念——一个当一名成功医生、为患者带来福祉的信念!为此,他走向工作岗位后,图书馆成了他节假日的必须之地,将资料上的案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仅读书笔记这一项,就达到了一百余万字之多,成为他影像学知识和诊断经验日趋丰富的阶梯。就是这种不断学习、拓展、尝试、总结的韧性进取,他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磁共振诊断,填补了我市在这一诊断领域的空白。
一次,伴随急促而尖锐的急救车警笛,一位跌倒后昏迷不醒的老人出现在正当值班的张国安眼前。张国安即为患者进行了双下肢普通放射线和头颅CT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右侧股骨颈骨折,头颅CT检查却未见异常。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多年积累的丰富医学影像经验告诉他,这样的检查结果与临床检查结果极不相符。于是他反复查看图像,终于发现了其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早期征象,他立即把这可贵的信息提供给临床诊疗医生,为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措施给予了重要帮助。结果二十四小时后,病人复查CT,验证了右半球大脑中动脉血供区明显梗塞的征象。
医院是一个浓缩人间欢乐悲苦的世界。在这里,医生就是生命的希望,他们播撒希望,让病痛不再缠绕,让微笑重新绽放,那是他们最朴实的梦想。
年,非典侵袭全国,当时的北京可谓“四面楚歌”,一位发高烧的老人避开监管从北京回到抚顺,被传染病院确诊为“疑似非典病例”送到了“抚矿”总医院进行隔离。防非典传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与病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可张国安呢,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他与病人“零距离接触”。会诊时,作为抗“非典”专家组成员之一的张国安却提出了与大家不同的见解,他说老人不是“非典”,是急性粟粒性结核。有人说他胆子太大,诊断事关全市抗非典工作的总体安排,推翻已被认可的诊断,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张国安知道,生命就是一场良知大爱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摆在张国安面前,他越来越相信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他说:“老人得了病已经够不幸了,我们误诊给他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带给他们健康的希望,活着的希望。”在惊恐与绝望中,张国安用坚毅和执著还原了老人疑似非典的真相,面对一个强大的专家组,面对一张深不可测的网,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他以一己的力量坚持着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
还有一位孩子,接连两次脑出血,医院,却没有查出病因。张国安带领影像科的骨干医生,对他的影像资料进行了全面会诊,最后得出了准确的诊断:这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畸形,俗称“烟雾病”。准确的影像诊断,对患者的后续对症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国安就是这样,在老少患者的世界里精诚耕耘,用关爱播撒希望,用真情守护健康,用医德收获微笑。
张国安常说:“一个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算真的好。”
是啊,再朴实不过的话语,却凝聚着一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全部梦想——
建设一支“全能型”医学影像诊断团队的梦想,实施“双向式技师”培养理念的梦想,让医学影像的学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人才知识结构日趋科学合理、技术人才梯队有序机制的梦想。
如今,张国安不仅用自己的执著和行动托起了医学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在这片事业的光荣里他已然成医院副院长、影像学专业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委员、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理事、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兼职教授。
回首辛勤的耕耘,张国安无怨无悔;守望丰饶的硕果,张国安从容淡定。因为被他婉言拒绝过的一份份谢礼,都贴着一个从医者的道德标签;因为被他拯救过的一张张笑脸,都流溢着一个爱心者的生命给予。
张国安,依然会在季节的变换里,欣然承受神圣的洗礼!依然会在伟大与平凡的进程中,继续超越生命的主题!我,也必会在他更大的梦想间,捧读到他生命的正能量和奉献的好声音!
写于-03-24
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医院乌鲁木齐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zj/95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