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导读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来自医院邓剑平教授等翻译、点评的《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卒中时麻醉性监护和插管麻醉的对比研究》,欢迎阅读。
长按并识别,即可查看原文
正文
动脉内取栓已经成为治疗大血管闭塞引起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首选方式,但是哪种镇静方式最好在目前仍缺乏共识,临床实践中的选医院的情况和医生的选择。有关麻醉方式的研究多集中于前循环病变,对椎基底动脉闭塞引起的卒中(vertebrobasilarocclusionstrokes,VBOS)的介入治疗中采用何种种麻醉方式更好还所知甚少,既往研究都是小样本观察性研究。
本研究以VB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结果和影像
学结果,确认麻醉性监护(monitoredanesthesiacare,MAC)和全身麻醉(generalanesthesia,GA)的优劣。
这是一项回顾性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来自两家医学院的需要血管内治疗的连续VBOS患者,分别是Pittsburgh大学医学卒中中心和GradyMemorial医院Marcus卒中和神经科学中心。排除在介入治疗之前需要行紧急插管的患者。纳入的患者根据介入术中采用的镇静方式被分为两组,即MAC组和GA组。患者如果由于手术需要在术中从MAC转为GA仍纳入MAC组。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包括年龄、基线NIHSS评分、血糖水平等基本一致。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参数和结果参数。研究的主要结果指标是两组患者90d时mRS数值差异,次要终点是成功再灌注的概率和90d时功能恢复(mRS0~2)。
在研究期间,共例VBO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39例患者因急诊介入治疗行前气管插管被剔除研究。63例(36%)患者的镇静方式为MAC,例(64%)为GA,从MAC转到GA的发生率为13%(n=8)。采用加权欧几里得距离方法对两组进行匹配,61对匹配的患者(n=)符合研究条件纳入分析。两组间基线特征、手术情况、效果和安全性等参数平衡。MAC组中位年龄69岁(四分间距60~75岁),GA组中位年龄67岁(四分间距55.5~78.5岁;P=0.83)。MAC组54%患者为男性,而GA组为41%(P=0.44)。麻醉方式和90d时mRS的整体分布无相关性(MAC:OR1.52,95%CI0.80~2.90,P=0.19),通过匹配参数调整后结果相似(MAC:OR1.37,95%CI0.71~2.63,P=0.35)。MAC与GA两组患者成功灌注的概率、脑实质出血和导丝刺破血管等出血并发症方面都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肯定了MAC和GA都与良好的临床预后无相关性(MAC:OR1.60,95%CI0.73~3.53,P=0.24)。
研究结果显示,在正确选择合适的患者的前提下,MAC似乎与GA一样对于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是,由于该研究是回顾性、小样本研究,而且非随机的设计必然导致无法避免的偏倚,因此研究的结果需要前瞻性临床试验予以确认,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于麻醉方式对接受介入治疗的VBOS患者存在的影响。
专家点评
邓剑平:医院
自从取栓术成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首选治疗之后,麻醉方式也成为的热点之一。目前有较多研究显示,对于前循环AIS的介入治疗而言,非全麻的镇静方式安全有效,有时可能比全麻更好,至少不比全麻差。而对于后循环AIS的介入治疗选择何种麻醉方式更好的问题,目前研究的数据尚且有限。该研究是目前为止样本量最大的一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MAC与GA一样安全有效。作者自述了研究的一些局限,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限制了结果的可推广性:例如剔除的39例患者,研究包括的患者都是经过筛选的;此外患者的MAC也是由麻醉团队完成,其方便性是随时可以由MAC转为GA,但如果麻醉团队不在时术中是否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另外,探讨选择前循环AIS介入治疗的麻醉方式的前提是取栓术的效果已经明确,但目前对于后循环AIS的介入治疗的效果尚在研究中,因此这个研究的意义可能稍打折扣。如作者所说,选择合适的病例是MAC安全有效的前提。但是,这个研究给我们的提示是:准备充分的MAC针对后循环病变是完全可行的,有待未来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这一观点进行证实。
专家简介
邓剑平教授
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陕西省级课题三项,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介入和手术治疗相关的工作,能够同时完成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的介入和手术治疗等。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病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院李江编译,邓剑平校译、点评,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降血糖药物可以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动脉瘤破裂后的形态不能替代破裂前形态
支架矫直载瘤动脉可提高巨大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
PED治疗巨大、复杂动脉瘤的远期预后
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吸烟有促使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体积增大的风险
EVD术后至少4小时,方可进行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aSAH患者使用升压药是否会导致未处理的脑动脉瘤破裂?
微导丝尖端塑形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WEB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破裂的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选择
脑AVM合并临近动脉瘤的危险因素
影响颅内多发动脉瘤aSAH预后的因素
神经外科手术医生可以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
MRA评价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的效果
未破裂脑动脉瘤栓塞治疗导致颅内远隔部位出血
影响血泡样动脉瘤破裂预后的因素
血管内介入栓塞未破裂动脉瘤后发生微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血浆循环miRNA可作为识别脑动脉瘤的生物标志物
外展神经麻痹可能是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的定位征
CTA斑点征可预测aSAH患者术中动脉瘤的破裂
多发性脑动脉瘤发生的相关因素
颅内小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在增长
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CTA如何判断易破裂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未破裂动脉瘤后发生微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MRA评价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的效果
FRED血流导向装置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
生物活性弹簧圈与普通弹簧圈颅内动脉瘤治疗对比研究的Meta分析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脑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meta分析研究
WEB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WEBCAST研究结果
长按并识别,即可下载神经介入资讯APP!
在线直播、会议系统、文章专栏、精彩微课堂、病例讨论等均可通过APP直接查看!
长按并识别,即可神经介入资讯号!
长按并识别,即可添加神经介入助手!
神经介入领域文献编译、原创投稿,会议信息和学习班的发布、咨询、报名、在线直播,品牌合作,请找“神经介入助手”!加好友方式:搜“neuro_intervention”或“”;或长按上图,“识别图中”,即可添加“神经介入助手”为好友哦^O^
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原文。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啊黑龙江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zj/97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