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阿姨膝下四个儿女,个个孝顺,一家人生活的开开心心,其乐融融。赵阿姨身体也算健朗,除了房颤,没什么其他毛病,平素也未放在心上,总觉得房颤不是大病,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不需要治疗。谁知5月份这天下午,赵阿姨就突然犯病了。
事情是这样的,赵阿姨骑着三轮车和街坊邻居溜着玩,突然说不出话了,右边胳膊腿也动不了,一下子从三轮车上滑到地上了,幸好摔的不重,邻里街坊七手八脚的把老太太扶好,就赶紧给赵阿姨的儿女打电话,还有路人帮忙打了。赵医院,儿女也及时赶到,完善了头颅CT,经医生检查,诊断为脑栓塞,NIHSS评分24分,考虑大血管栓塞,立即给予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佳,NIHSS评分17分。赵阿姨儿女百分百信任医生,全力配合,很快便制订了进一步抢救措施,溶栓同时进行了头颈部CTA检查,发现赵阿姨左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立即给予桥接治疗,经过90多分钟紧张有序的处理,赵阿姨的左侧大脑中动脉顺利开通,远端血流通常,术后赵阿姨恢复良好,NIHSS评分7分,且病情一天好过一天,出院时除了轻微面瘫,其余均恢复如初,NIHSS评分1分,mRs评分1分。赵阿姨完全能够自理,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回家了。
对于赵阿姨这样的病人,在神经科可真是屡见不鲜,赵阿姨是幸运的,得益于家人的理解和医生的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赵阿姨一样幸运。虽说这个疾病不影响吃喝和日常生活,却不知道它就是个血栓库,血栓栓塞相关疾病是房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而卒中是最常见的表现,房颤相关的卒中占全部心源性卒中的79%以上,其起病迅速,症状重,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花费高,且房颤患者具有高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因此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刻不容缓。
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有效措施,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与其临床特征密不可分,根据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风险分层(如CHA2DS2-VASc评分系统),随着评分的增加,栓塞风险增加。根据获益风险权衡利弊,决定是否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抗凝治疗确实增加出血风险,但在很好控制INR,合理选用药物及剂量,控制其他出血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等情况下,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0.1%~0.6%。况且我们应该要知道,在非瓣膜病房颤导致的卒中事件中,70%为致命性或致残性事件。而在抗凝所致出血并发症中,除外颅内出血,大多数并不具有致命性。因此,对于房颤患者,要积极进行抗凝治疗的风险与获益评估,明确抗凝治疗是有益的,即可开启标准抗凝治疗。目前口服抗凝药物主要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及艾多沙班),可根据患者适应症,临床因素及各类抗凝药物的特征以及患者的意愿,合理选择抗凝药物。以期降低卒中发生率,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
作者:陈红单位名称:医院手机号:电子邮箱:doctortjj.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wh/7961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