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发,脑小血管病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脑小血管病系指由大脑小动脉、穿支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等小血管的各种结构或功能性病变所导致的临床、认知、影像及病理学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及痴呆、运动障碍及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抑郁情绪或排尿障碍等症状与体征,最终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目前针对脑小血管病临床症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年,国际血管改变神经影像学报告标准小组(STRIVEv1)在LancetNeurol公布脑小血管病研究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将头部MRI所见的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smallsubcorticalinfarct)、血管源性腔隙(lacunaofpresumedvascularorigin)、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WMHofpresumedvascularorigin)、血管周围间隙[PVS,Virchow?Robin间隙(VRS)]、脑微出血(CMBs)和脑萎缩等确定为脑小血管病的特征性表现,使国际上对腔隙、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等影像学改变诊断标准的不一致性得以统一。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大量脑小血管病病例被识别和发现。根据近年文献报道,影像学所见的脑白质高信号在社区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50%-98%,脑微出血在无认知功能障碍的健康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11%-25%。年,医院采用TOAST分型对我国成都、南京、郑州、包头4城市腔隙性梗死(LACI)发病率和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其中腔隙性梗死约占缺血性卒中的42.3%。
一、脑小血管病研究之困惑
尽管近年来关于脑小血管病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仍有一些问题未得到解决。首先,脑小血管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症状学不匹配,例如: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影像学检查呈严重脑小血管病表现的病例,但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却相对较轻;而临床症状与体征较严重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则未必能够发现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匹配的征象。其次,脑小血管病的病程特点尚不十分明确,这是由于目前开展的有关脑小血管病的研究多以横断面设计为主,因缺乏有价值的队列研究而使其研究进程十分缓慢。上述原因使得临床医务工作者无法对脑小血管病病程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故对其病程特点仍存困惑。再次,脑小血管病之病因不明。尽管脑组织低灌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遗传因素等多种学说都能从某一角度解释部分发病机制,但距真正了解脑小血管病的病因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脑小血管病新理念
从脑小血管病最早被发现,到本世纪初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wh/7962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