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医案早中晚期治疗高血压用方和补阳还


西医病名高血压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

国医大师邓铁涛如今已岁的高龄,他一生行医救人,临证经验丰富,本文收录他治疗高血压的验方以及临床医案三则。

病因病机

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

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

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来形容两者的关系。

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

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塞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

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高血压。这一类高血压,往往兼见心脾之证。

辨证分型

基于上述病机,确诊为高血压病之后,辨证可分以下四型:

l.肝阳上亢: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2.肝肾阴虚: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3.阴阳两虚: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腰痛,阳疾、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4.气虚痰浊: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怠倦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或浊腻,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邓铁涛自拟验方

治疗高血压,治肝是重要的一环

1.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

用石决牡蛎汤(自订方):

石决明(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钩藤15克、莲子心6克、莲须10克。

此方用介类之石决、牡蛎以平肝潜阳为主药,钩藤、白芍平肝熄风为辅药,莲子心清心平肝、莲须益肾固精为佐,牛膝下行为使药。

如苔黄、脉数有力加黄芩,若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之类泻其实热,苔厚腻去莲须加茯苓、泽泻;

头痛甚属热者加菊花或龙胆草,头晕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枣仁。

2.肝肾阴虚,宜滋肾养肝

用莲椹汤(自订方):

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龟板(先煎)30克,牛膝15克。

此方以莲须、桑椹、女贞、旱莲草滋养肝肾为主药,山药、龟板、生牡蛎为辅药,牛膝为使药。气虚加太子参;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枣仁、柏子仁。

3.阴阳两虚,宜补肝肾潜阳

方用肝肾双补汤(自订方):

桑寄生30克,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须30克,杜仲9克,磁石(先煎)30克,生龙骨(先煎)30克。

若兼气虚加黄芪30克。

若以肾阳虚为主者,用附桂十味汤:

肉桂3克,熟附10克,黄精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云苓10克,泽泻10克,莲须12克,玉米须30克,牛膝9克

若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黄芪30克,杜仲12克。

4.气虚痰浊,宜健脾益气

用赭决七味汤:

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6克,法半夏12克,云苓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草决明24克,白术9克,甘草2克

重用黄芪合六君子汤补气以除痰浊,配以赭石、决明子以降逆平肝。若兼肝肾阴虚者加首乌、桑椹、女贞之属,若兼肾阳虚者加肉桂心、仙茅、淫羊藿之属,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参之属。

高血压临床案例

林某某,男性,时年53岁。因“反复胸闷、气促10天,加重3天”,于年4月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天开始出现胸闷、气促,伴心悸,活动时加剧,曾在门诊服中药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于3月31日,上述症状突然加重,气促、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汗出、紫绀,即到我院急诊科就诊,拟诊“急性左心衰”,予吸氧、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治疗,症状稍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收住本科。入院时症见:神清,疲倦乏力,胸闷,活动时气促,心悸,纳谷一般,二便调,舌淡暗,苔白厚腻,脉细。体格检查:T:37.2℃,P:92次/分,R:20次/分,BP:/mmHg,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尖搏动呈抬举样,向左下移位,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闻SM2/6吹风样杂音。理化检查:尿蛋白(++),BuN:9.6mmol/L,Cr:umol/L,纤维蛋白原:5.08g/L;全胸片示:主动脉迂曲、延伸,心影增大、靴形心;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伴心肌劳损;心脏彩色多普勒:符合高血压所致超声改变,左心收缩功能减退,左室射血分数(EF)31%;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动脉硬化Ⅲ级。西医诊断:1.3级高血压,极高危组,2.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级,3.高血压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入院后中医治疗以益气除痰、活血祛瘀为法,汤药以温胆汤加减治疗,并予圣通平、倍他乐克、安体舒通、洛汀新等药降压治疗。病人血压不稳定,波动于~/85~mmHg之间,仍觉疲倦乏力、胸闷气促,于4月5日请邓铁涛教授会诊。患者面色晦暗,准头无华,舌质淡嫩,边有齿印,白苔满布、质润,左关脉浮、尺脉弱,右寸、尺脉弱。诊断:胸痹辨证:脾肾俱虚、痰湿内阻。治法:健脾益气、除痰利湿。

处方:橘红6克、法半夏10克、云茯苓15克、枳壳6克、竹茹10克、五爪龙30克、党参15克、白术18克、牛膝15克、豨莶草10克、石决明40克(先煎)、甘草3克。

服七剂后患者胸闷、气促消失,血压稳定于~/75~90mmH克之间,但仍觉神疲乏力,于4月12日再请邓教授会诊,见患者面色垢,准头稍有华,舌质淡,边有齿印,满布白苔,尺脉弱,辨证同前,治疗继予健脾补肾、利湿化浊。处方:橘红6克、法半夏12克、云茯苓15克、枳壳6克、竹茹12克、五爪龙3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牛膝15克、桑寄生30克、薏苡仁30克、川朴花6克。服三剂后患者疲倦乏力改善,复查尿蛋白(+)、BUN:11.1mmol/L,Cr:umol/L,纤维蛋白原:2.81g/L;心电图示:左心室高电压,伴心肌劳损。于4月15日出院,门诊服原方七剂巩固疗效,随访2月病情稳定无特殊。

宋xx,男,59岁,干部

因头晕心悸胸闷,高血压八年,于年3月20日入院。八年前开始觉头晕眼花,并发现高血压。

血压波动在~/~mmHg,伴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视物模糊,全身乏力。

近两周来症状加重而入院。

医院普查心电图二极梯双倍运动试验阳性,诊为高血压冠心病。

入院时检查:神清,体形肥胖高大,血压/mmHg,,心律规则,A2P2,舌嫩红稍暗,苔腻,脉弦滑。X线胸部透视:主动脉段增宽伸长纡曲。

心电图检查:心肌劳损,左室电压稍高,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阳性。

眼底动脉硬化Ⅰ-Ⅱ°。诊为高血压冠心病。

中医诊断为胸痹、眩晕。中医辨证认为病因心气不足、痰瘀阻滞、肝阳偏盛。

治疗从补气化痰、活血通瘀、平肝潜阳立法。

处方:党参18克,云苓18克,枳壳5克,橘红5克,竹茹12克,赤芍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牛膝15克,草决明30克,粟米须30克,黄芪30克,(或五爪龙30克代)。

入院后处方多重用黄芪,经用上方随证加减治疗(血压过高时曾配合用复方降压素),患者头晕、眼花、气短等症状大为减轻,胸闷消失。

血压稳定维持在~/~mmHg。复查心电图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二级梯运动试验阴性,症状改善,共住院88天。于年6月17日出院。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病情稳定。

黄x,男性,48岁,干部,

因头晕头痛胸翳七年来诊。

患者七年前因驱钩虫治医院诊治,当时发现血压/mmHg,经服利血平、益寿宁和中药等治疗,血压能下降,波动在—/90—mmHg。

年6医院作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因年8月服利血平治疗高血压,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要求中医中药治疗。

体查:体温36℃,血压/mmllg,体肥胖,心率68次/分,心尖区闻二级收缩期杂音,心界向左扩大,肝脾未触及,未引出病理神经反射。

心电图检查:左室肥大,心肌劳损

x光胸透:主动脉升降部加长加宽与左心室向左后扩大,符合主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性心脏病。

眼底检查:早期动脉硬化,黄斑部陈旧性病变。舌暗淡、胖、苔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胸痹、眩晕。

西医诊断:高血压冠心病。

病属气虚兼痰浊瘀阻,治宜补气、化痰、活血。拟温胆汤加味

处方:黄芪30克,云苓18克,法夏12克,橘红5克,枳实5克,竹茹9克,川芎9克,磁石(先煎)30克。

经上方随证加减,配合冠心片治疗,并于血压过高时兼服复方降压素,头晕头痛等症状逐渐减轻、胸翳消失,血压常稳定在/80mmHg左右,共住院89天,症状改善于年6月13日出院,出院后继续来院服冠心片治疗,病情及血压均稳定。

辨证思路: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邓教授认为引起高血压病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情志失节,如心情不畅、恼怒与精神紧张等,此外,过嗜烟酒辛辣、肥甘厚腻,均可引起肝失疏泄、肝阳过亢、痰浊上扰和肝肾阴虚的等病理变化,而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治疗高血压,调肝是重要的一环,但疾病变化多端,不能执一,应辨证论治。高血压病早期,宜平肝潜阳,用“石决牡蛎汤”(基本方:石决明(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钩藤15克,莲子心6克,莲须10克);中期宜健脾益气,用“赭决七味汤”(基本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3克,法半夏10克,云苓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草决明30克,白术15克,甘草3克);后期宜补肝肾潜阳,用“肝肾双补汤”(基本方:桑寄生30克,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须30克,杜仲9克,磁石(先煎)30克,生龙骨(先煎)30克);久患高血压病者,宜滋肾养肝,用“莲椹汤”(基本方: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龟板(先煎)30克,牛膝15克)。

治疗经验:若以气虚痰浊为主的高血压患者,邓教授喜用加参温胆汤益气除痰祛瘀;若年老久病者,肾精亏虚,元气不足,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以补肾;肾阳虚为主者,可用“附桂十味汤”(肉桂、熟附、黄精、桑椹、丹皮、云苓、泽泻、莲须、玉米须、牛膝);若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杜仲、黄芪;中气不足,以四君子汤化裁;脾阳不足致肝阳相对偏亢,治疗当升脾阳而降肝阳,方用四君子汤配干莲叶和扁豆花健脾升阳兼解暑,用龟板以潜肝阳,素馨花舒肝气。

对于兼症之加减,亦应详查症脉。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苔黄、脉数有力加黄芩;苔黄干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之类泻其实热;苔厚腻去莲须加茯苓、泽泻;头痛甚者,加菊花或龙胆草;头晕甚加天麻;失眠心悸加夜交藤或酸枣仁、柏子仁;兼脾虚者加黄芪、党参、五爪龙、太子参、吉林参、云苓、淮山、扁豆衣、甘草之属健脾益气;兼肝阳上亢者,加用菊花、白芍、钩藤、生牡蛎平肝潜阳;兼肝肾阴虚者,加首乌、桑寄生、桑椹、女贞子、牛膝之属;若兼血瘀者,加丹参、川芎、田七末等活血祛瘀。

本案患者合并有心衰,证属脾肾俱虚、痰湿内阻。方药以温胆汤加减益气除痰,兼肝肾阴虚者加首乌、桑寄生、牛膝等;兼瘀者加丹参、五爪龙活血祛瘀;肝阳上亢者,加用菊花、白芍、钩藤、生牡蛎平肝潜阳;脾肾虚者加党参、五爪龙健脾益气。高血压的发生中医认为与恣饮膏粱厚味及形体肥胖有关。恣饮膏粱厚味,伤脾生湿生痰化热;肥人多痰湿,痰湿随气血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肉,其停滞与流动,必然影响、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痰血交结,而成痰瘀。而患者年轻,除痰浊、气血外,尚有肝阳上亢,三者相互为因,相互影响而上犯巅顶,扰乱清窍而发病。故选用温胆汤加平肝潜阳滋阴之品而取得满意疗效。

临证体会:邓教授经验,浴足对高血压病有着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邓教授常用浴足方:牛膝30克,川芎30克,天麻15克,钩藤10克,夏枯草10克,吴茱萸10克,肉桂10克。上方加水0ml煎煮,水沸后10分钟,取汁趁温热浴足30分钟,上下午各一次,2~3周为一疗程。另外,广东草药红丝线有降压作用,可用红丝线30克,瘦猪肉克煎水饮用。

此外,邓教授强调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务宜“审证求因,合理用药,调养巩固”。除药物治疗外,配合日常的调养锻炼同样重要。高血压病患者,坚持早上户外散步,睡前做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以配合治疗,收效甚佳。同时,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对缓和高血压和巩固疗效颇有好处。

邓教授本人年患高血压,辨证为肝肾虚兼气虚,方用黄芪30克,桑椹子、杜仲12克,首乌20克。除服上药外,每日早、午、晚坚持散步四十分钟月余而愈。年底高血压又复发,由于年事已高又工作过忙,血压高达/mmHg,用中药效果不明显,用西药降压素,血压可降但不持久。

邓教授分析此次发病与工作过劳有关,每—工作用脑,血压便上升可以为证。中药调理跟不上消耗故无效。于是决定不服药,但每天测血压一至二次,监测血压之波动,只于过高时服一片降压素,主要用休息加气功(站功,全身放松)治疗。如是坚持数月,从全休到半休的情况下,血压逐步下降,维持在~/70~80mmHg水平。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截瘫

曾某,女,时年22岁。

主诉:年冬病后发生截瘫。

症状及体征:就诊时已卧床数月,望其两腿消瘦,自膝以下只余皮包骨头,需人推扶才能起坐,坐亦不能久,面目虚浮,月经三月未行,唇舌色黯,苔白,脉细涩。

处方:予补阳还五汤,黄芪用克。

效果:家人见方,初不敢服,后试配半剂,服后翌日月经得通,始有信心,连服十多剂。

二诊

主诉:自觉精神较好,月经已净,腰部稍有力。

处方:黄芪克,全当归3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红花5克,地龙l0克,桂枝l0克,黑老虎12克。

效果:上方服10剂后,已能自动起坐,胃纳甚佳,面色无虚浮,面色转红活,上半身转胖,腿肉稍长。照方再服十多剂,能下床稍站一会。嘱其注意锻炼学站,进而拄双拐学步。照上方加减,服药八个多月,并经艰苦锻炼,已能扶一拐杖缓慢行进,解放后参加教学工作,年已能丢掉手杖跛行。

辨证思路: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瘀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特别著名的效方,邓教授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

本例患者面目虚浮,月经三月未行,唇舌色黯,苔白,脉细涩,一派气虚血瘀征象,故用补阳还五汤为主补气活血而效如桴鼓。邓老喜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来治疗截瘫及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基本方组成:黄芪~克,赤芍15克,归尾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5克,地龙10克,丹参24克,水蛭10克。

邓教授体会使用补阳还五汤需要注意两点:

一重辨气虚血瘀之证。邓教授认为脑出血而以虚证为主的,尤其是气虚血瘀者(有舌质淡嫩或边有齿痕,脉象细或虚大无力等气虚之象),则可大胆使用,早期使用补阳还五汤;假如脑出血而属实证、热证,尤其是肝阳上亢化热化火动血致出血者,则不宜使用,以免有动血之虞。如伴有昏迷者,则可用安宫牛黄丸及时抢救,可用温开水化开,用点舌法。

二取效关键在于药量。邓教授运用此方心得是重用黄芪60~克,甚至克以上(此时煎药用水量及煎药时间,必须相应增加,否则便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其它药量也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缘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活血与理气相联,理气又常与祛瘀结合,祛瘀方中重用黄芪,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实验证实黄芪在15克以下,有升压作用,对于高血压者不宜;30克以上,则有降压作用,对高血压属气虚者有效。因此中风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只要重用黄芪、辨证得当可放心使用。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头痛

胡某,男,时年60岁,香港退休职员。于年8月3日入院。

患者于10天前晨起洗脸时突觉双下肢乏力,活动不利,卧床休息后症状缓解。当日上午突发头部胀痛,尤以前额及后头部为甚,呈持续性发作,休息后未见改善,无恶心、呕吐、抽搐、昏迷。曾在我院门诊治疗,头颅CT报告示:左颞叶硬膜下血肿(出血量约9ml)。收入我院针灸病区治疗,患者及其家属慕名要求请邓铁涛教授会诊。

神清,精神差,痛苦面容,头痛,尤以左颞部为甚,呈持续性发作,伴右侧肢体乏力、睡眠差,纳可,二便尚调,舌淡黯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涩。既往有皮肌炎、痛风病史。体查: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张力、腱反射正常,肌力Ⅳ级,未引出病理征,脑膜刺激征阴性。

中医诊断:中风;头痛。

辨证施治:证属气虚血瘀痰阻,脾肾两虚;治以益气活血化痰,佐以健脾补肾,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

处方:黄芪60g,地龙12g,茺蔚子12g,五爪龙60g,赤芍15g,竹茹10g,桃仁12g,鸡血藤30g,薏苡仁15g,红花5g,田七末3g(冲),牛膝15g。4剂,每天1剂,水煎服。

针灸取穴:太阴、印堂、足临泣、风池(均取左侧),合谷、足三里(均取双穴),以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二诊:8月8日

患者头痛减轻,头痛以夜晚为甚,睡眠较前好转,舌淡黯边有齿印,苔薄黄,脉弦细。患者舌苔黄,可减少黄芪用量,重用五爪龙。针灸暂不针头部,肢体穴位可开四关为主。

处方:黄芪30g,茺蔚子15g,五爪龙90g,瓜蒌皮30g,枳实10g,桃仁12g,红花6g,水蛭10g,赤芍15g,川芎10g,田七末3g(冲),牛膝18g。4剂,每天1剂,水煎服。

针灸取穴:合谷、太冲、外关、足三里(均取双穴),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20分钟。

三、四诊:8月12、14日

头痛继续减轻,睡眠稍差,舌脉同前。症状渐趋稳定,予以健脾补肾固本。

处方:黄芪50g,桃仁12g,红花6g,水蛭10g,茺蔚子15g,法半夏10g,薏苡仁30g,牛膝15g,五爪龙6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5g,杜仲10g。4剂。

针灸取穴治疗同前。

五诊:8月19日

轻微头晕、头痛,睡眠欠佳,左膝关节酸痛,活动时加剧,考虑其有痛风病史,仍用补阳还五汤加健脾祛湿之药。

守四诊方去法半夏、杜仲、牛膝、白术,加厚朴(后下)10g,红花、泽泻、猪苓、地龙各12g。4剂。

针灸取穴:太阳、合谷、太冲、外关、足三里、三阴交(均取双穴),平补平泻,每天1次,留针20分钟。

六诊:8月23日

头晕头痛消失,左侧肢体活动灵活,肌力Ⅴ级,左膝关节酸痛,活动尤剧,睡眠佳,舌淡黯,苔薄黄,脉弦细。发现其双手掌、脚掌暗红,经进一步问病史,诉20余年前曾患肝吸虫病治愈,B超检查示:脂肪肝。

嘱其注意饮食调护,中药治疗守方不变。

针灸取穴:梁丘、血海、犊鼻、膝眼、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均取双穴),平补平泻,每天1次,留针20分钟。

七诊:8月27日

右侧肢体活动自如,左膝关节酸痛减轻,睡眠佳,舌淡黯,苔薄白,脉弦细。复查头颅CT示:左颞叶硬膜下出血灶已全部消失,病愈出院。

继服药巩固,随访3年无复发。(注:针灸治疗由针灸科医生主诊。)

辨证思路: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属中医中风病的范围。邓铁涛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应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内动,或湿痰、瘀血内阻,或虚阳浮越而发病。外风外寒往往为本病之诱发原因。

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中脏、中腑、中经络三大类。

对于中脏者,治疗时可将方药配合针灸治疗,疗效较佳。阳闭证,以至宝丹研碎化水,滴入患者舌上;阴闭证,予苏合香丸(用法如至宝丹);脱证可灌服或鼻饲参附汤以急救回阳。

中腑:肝阳亢盛型,宜平肝熄风,用“自拟羚羊角骨汤”(基本方:羚羊角骨25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石决明30克,天竺黄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气虚血瘀型,治以补气祛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若以血瘀证为主,气虚不甚者,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阴亏血虚型,宜养血滋阴,用地黄饮子。

中经络:风痰阻络型,治疗宜养血祛风通络,用“自拟秦艽牵正汤”(基本方:秦艽18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生地20克,云苓15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羌活10克,防风6克,白术12克);阴亏阳亢型,宜滋阴平肝潜阳,以“自拟钩藤饮”加减(基本方:钩藤12克,牡蛎30克,牛膝15克,天竺黄12克,全蝎10克,石决明30克,天麻10克,首乌20克,杜仲12克)。

治疗经验:邓教授认为脑出血早期,应以活血化瘀,除痰消血肿为主,常加三七、水蛭、地龙、竹茹、枳实、瓜蒌皮等药;后期予以健脾补肾,加用茯苓、白术、杜仲、牛膝、薏苡仁等药,但均应以辨证为依据。对于中风肢体活动不利的患者,邓教授主张要针药合用,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为法。

本例患者患者为颅内积瘀,不能及时排散,血瘀阻络,清阳不升,故见头痛甚,且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有皮肌炎、痛风病史多年,脾肾皆已受损,故治以益气活血,兼健脾补肾,佐以化痰,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头痛加用茺蔚子。早期以活血化瘀除痰消血肿为主,待中后期,症状渐趋稳定,则加大健脾补肾之力。并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经气旺盛,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故分别选用手足三阳经要穴,以加强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取足三里、三阴交、百会等穴,以滋生化之源,血足气得生,气足无顽麻。

临证体会: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治疗,邓教授较推崇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之补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原主治中风半身不遂者,确有良效,临床沿用至今。邓教授认为补阳还五汤及通窍活血汤加减,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尤其是中腑)疗效较前人方法有其独到之处。他常用于治疗中风病属气虚有瘀者,效果甚佳。补阳还五汤适用于中风以虚证为主者,至于在脑出血急性期可否用补阳还五汤?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邓教授认为,关键在于辨证。若脑出血以虚证为主,尤其是气虚血瘀者则可大胆使用,早期即可用补阳还五汤;若脑出血属实证、热证,尤其是肝阳上亢化热化火动血致出血者,则不宜使用,以免有动血之虞。通窍活血汤加减则宜用于脑血栓形成,不可用于脑出血。

-End-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喜欢本篇请点赞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wh/79640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