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的女子因头痛、黑曚突发脑梗,查出病起于“心”;中年男子罹患冠心病数年,前不久却因胸痛、胸闷紧急入院,还被医生揪出头部潜伏的“不定时炸弹”——脑动脉瘤……脑患“起心病”,心病埋“脑疾”,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
为迎难而上,摒弃“头疼只医头,脚痛只医脚”的传统诊疗方式,医院在年1月跨出“心脑同治”的第一步后,今年9月,构建出心脑血管疾病“同查、同诊、同治”的诊疗模式,将筛选高危人群潜藏隐患进一步前移,诊疗更早一步干预,健康威胁更快一步消弭。
年1月30日,医院接诊到一名心脏主动脉夹层+脑动脉瘤“双向夹击”的患者后,便开启了“脑心同源异病同治”的篇章——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内外科团队联手,7小时同台手术“拆两弹”解除了患者生命危机。而近两年来,医院接诊的同类患者不乏其人。
1.小心眼,头会痛
23岁的女性连日剧烈头痛,在确认无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也无高血压等高危诱因下,突发脑梗入院救治,神经内外科团队在采取动静脉溶栓并恢复血流后,病情逐步稳定。出院前,为防范类似“脑血管意外”再度莫名发生,医生为患者追加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从而找到引发脑梗的“元凶”:卵圆孔未闭,当即向心血管内外科请求会诊,经多学科审慎评估,心血管内外科团队实施卵圆孔封堵术,至此,彻底终结了隐患;
心血管内外科副主任医师唐成介绍,“卵圆孔未闭是婴儿出生后应自然闭合的心脏通道未能合上,形成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成人心脏就像两室两厅的房子,盖建之初,为方便搬运施工材料,就在两间房中间掏一个洞眼(卵圆孔)。待房子盖好,洞被填上,如若未及时填,房子便会‘漏风’,‘心眼’上的血栓冲到脑血管去,便诱发出脑梗。”
虽然部分患者不会有明显症状,但也有引起不明原因的头痛、呼吸困难等的情况。可谓‘小心眼’头会痛,两科室先解燃眉之急,再追根溯因,头痛医“心”。
2.心太宽,埋祸端
无独有偶,46岁的中年男性在数年前的一次体检中,便得知自己患上了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轻度堵塞),因暂无症状,依旧保持抽烟喝酒的习惯。谁知前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胸痛、憋闷让其不得不紧急求医。心血管内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江友详查病史后初步预判:动脉粥样硬化加剧了冠状动脉闭塞,心脑血管一脉相承,有波及脑部的可能,从而开出心脑同查的检查单。事后证实,患者不仅右冠状动脉严重闭塞、下壁心梗,大脑血管也有多处狭窄,与此同时,还藏着一颗“不定时炸弹”——动脉瘤!
随后,神经内外科问讯会诊、评估后,两大科室再度联手。
心脑看似甚远,实则同根同源。公里的人体血管不仅能绕地球2周半,也将心血管、脑血管串联起来。所以,动脉粥样硬化加剧了冠脉的堵塞,脑血管出问题也不足为奇,因着共同的病理机制,心脑同查、同诊、同治便至关重要!”王江友解释道!
最终,为保障患者最大系数安全及减少创面,心脑两大学科团队采用同一通路(右桡动脉)进行治疗,又一次成功完成了“脑走上游,心走下游”的手术。
本着对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共性的深度研究,今年9月,医院构建出心脑血管疾病“同查、同诊、同治”诊疗模式。
1.什么是心脑同查、同诊、同治?
心脑同治一指心脑疾病同时治疗,另一个是同法治疗。心脑两大科室的联合诊治,不仅仅是会诊,而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从看诊、检查、治疗(整个围手术期)形成一贯式闭环管理。
2.哪些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1)40岁以上;
(2)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动脉硬化等;
(3)已知或曾经患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其中之一);
对于以上患者,医院采取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内外科医生联合诊疗模式:
心脑同查:通过一次介入CTA检查,同步筛查心脑血管健康,简化就诊流程。若发现急危重症的心脑血管问题,立即启动门诊多学科诊疗(MDT)进行同步商讨、制定方案和管理;
心脑同治:根据患者情况,提供同台、同法治疗或针对两个病种分期手术,实现诊疗管理共通,以疾病为中心,全面考量,优化治疗效果。
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尽早就医
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出现头晕、头痛、口齿不清或者单侧肢体活动不利索等情况,需要警惕脑血管病变;
出现劳累后胸闷、胸痛、憋喘心悸等不适,需要考虑心脏血管问题;
出现双侧肢体血压差别过大、间歇性运动后腿痛腿胀、脉搏搏动变弱等情况,需要考虑外周血管病变。
记者:刘雅婷通讯员:徐伟平郭姗姗
编辑:王建
责编:夏天
编审:王俊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zl/796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