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包头蒙古姑娘因左脚发麻来包求医,


今年1月底,包医一附院神经外科住院部出现了一位说着蒙语,中间夹杂一些中文和英文的女士,无论是遇到医生还是护士,大多数情况下她都是一副笑脸,身有疾病还能如此,很多人都佩服她。所以,当确诊她的脑血管里有个畸形血管团,犹如“不定时炸弹”,治疗又存在巨大风险的时候,她不禁紧张起来,也让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还好,擅长介入手术的张宁主任与同事们密切合作,操作一根小小的治疗管进入她的大脑内部,“打胶施工”,扫除了危险。五天后,来自蒙古国、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卓亚恢复良好,带着感染人的笑容回家过年去了。

“左脚抬不起来了,查了两年才知道原因”

今年36岁的卓拉大学毕业后在乌兰巴托的银行工作,结婚后,热爱生活的卓拉选择了回归家庭,并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

本来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但两年前,卓拉忽然感觉走路不对劲儿,左脚的脚腕有抬不起来的感觉,有时左脚会把自己绊倒,她明显感觉不对,由此开始求医。其间,她曾经历多次检查,却始终没找到病因,原本乐观的她内心紧张不已。

两个月前,卓拉左下肢的无力感越来越明显了,她想到了去北京检查。“在北京做了很多检查,大夫说脖子以下没有问题,考虑大脑是不是有问题。回到乌兰巴托,我做了核磁检查,结果发现脑血管有问题。”后来,住在呼和浩特的朋友向她推荐到包头来检查,加上包医一附院的张安龙主任曾到过蒙古国会诊,卓拉曾经听说过,于是,她和丈夫一起来到了包头,寻求医生的帮助。

 

大脑运动感觉区血管有团“乱麻”

1月21日,卓拉来到包医一附院,并于第二天做了血管造影,主攻介入手术的张宁主任经张安龙主任介绍,成为卓拉的主治医生。

通过血管造影的片子看到卓拉大脑运动感觉区血管有团“乱麻”,“这样的手术是神经外科介入手术里难度和风险最大的。”张宁主任告诉记者,人的大脑里有很多根血管,像细细的发丝,虽然数量众多,却根根条理清楚,就好像“刚刚洗过的头发”。可是卓拉的大脑感觉运动功能区里,却有一团缠成了“乱麻”的“头发”,那是畸形的血管。

临床中,畸形的毛细血管可能会出现在大脑、肝脏、脾等位置,大脑内有畸形血管的病人,可能会有头疼、癫痫,或者脑出血等症状,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脑出血,因为这些血管发育并不完全,只有一层膜包裹,很脆弱,在血液的高速度冲击下可能会造成脑出血。

卓拉做完血管造影之后,张主任和他的同事们了解了她大脑里畸形血管团血流速度等信息,开始为她确定治疗方案。

“要么开颅手术,要么介入治疗。”张主任说道,“开颅的风险很大,把畸形的血管团取出来,打个比方,像‘挖土豆’,得把边上的土都拨开,如果损伤了功能区内任何一根血管,病人都可能会瘫痪。”

最终,张主任决定用介入手术,解决这个像“不定时炸弹”一样的畸形血管团。

张主任通过用一根治疗管,从腿上的血管进入,医生在病人的体外操作,让治疗管通过动脉血管行进,移动到病灶的位置,然后“施工”,把特殊的胶打入畸形的血管团里,把畸形的血管堵塞,让其自己“坏死”掉。

“畸形血管团一般不给脑组织供血,而且起的是坏作用,正常的脑组织,血流进入后通过动脉分支,进入毛细血管网,再给身体各个组织细胞供血和养分等,供完之后再通过回流系统离开,这是一个物质营养交换的过程,脑子产生的废物通过血流带走,动脉血带去高养分的东西,通过毛细血管输送。可是这个血管团血在里面空转,像‘烧机油’,本来应该是给脑组织的血被他‘偷’了。而且血管团的阻力小,不是逐级分支的,血流速度快,使得出血机率高,甚至引起‘缺血’。病人运动受到影响不是因为压迫,而是因为脑细胞没血了,不‘干活’了。”张主任说,“所以,手术就是要把这个位置填死,让大脑恢复正常工作,不要影响其他的血管。”

“血管团血流量大,不能完全栓死,原来盗的血被阻滞,这些血返回正常血管,会导致正常血管出血,估计卓拉的这个手术要分三次才能完成。”张主任说。

在体外操作一根“很细”的治疗管在血管中行动,抵达病灶“施工”救治,介入治疗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从年就开始做介入手术了,这样的手术做过上千例,去年一年8例静动脉畸形,全部都是成功的,我们对手术非常有信心。”张主任告诉记者。

据包医一附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张春阳介绍,作为内蒙古地区的重点学科,如今,一附院的神经外科承担着包头及内蒙古西北部地区的神经外科临床救治工作,多年来救治了大量的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高,形成了成熟的急诊、病房救治体系,为这类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同时,颅脑损伤、脑出血等常规手术技巧娴熟,对于难度较大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良好,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包头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wh/79644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