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咬肌附着部的前缘,面动脉搏动处大


大迎

《针灸穴名解》:

迎,合也,又逆西就之为迎。人之初生,应接外物,饮食最先,故于口颊喉咽处之穴,名之曰“迎”。《灵枢经◎寒热病篇》“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马元台曰:“大迎出足阳明,而手阳明之脉,入頄而交之也”。揣入頄遍齿之义,当是颧髎。本穴应依《素问◎骨空论》所云:“在口下当两肩”,为正。按口下当肩,正颔骨下缘凹曲处也。以其为人面迎前之处也,因名“大迎”。故治口喎、目痛、舌强、齿痛、吻瞤、颊肿及颜面五官之症。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所属经络

足阳明胃经

《针灸大成》主治

主风痉,口噤不开,唇吻瞤动,颊肿牙疼,寒热,颈痛瘰疬,口?,齿龋痛,数欠气,恶寒,舌强不能言,风壅面浮肿,目痛不得闭。

标准定位

《针灸大成》

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又以口下当两肩是穴。《中国针灸学》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面动脉搏动处。闭口鼓起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处。《快速取穴彩色图解》

正坐或仰卧位。闭口鼓气,下颌角前下方即出现一沟形凹陷,此凹陷下端按之有搏动感处即为此穴。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

大迎

髓孔(《甲乙》)

在曲颊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动脉。(《甲乙》)

在下颌角前下1.3寸,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下颌骨上。简便取法: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即出现一沟形凹陷中取穴。

在咬肌停止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及三叉神经第三支的颊神经。

牙关紧闭,口?,颊肿,齿痛,面肿,牙关脱臼,唇吻瞤动,瘰疬,颈痛。

《千金方》大迎、颧髎、听会、曲池,主齿痛恶寒;大迎、五里、臂臑,主寒热颈瘰疬。

直刺0.?0.3寸;可灸。

《资生》大迎,治目不得闭。

《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

大迎

足阳明胃经。

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或向颊车方向斜刺0.5~1寸。

齿痛,颊肿,口噤,口噤,颈痛。

1.皮肤:由颈丛的皮支——耳大神经、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颊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和颈阔肌。颈阔肌位于颈前外侧部的皮下,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筋膜,肌束斜向上内方,越过锁骨和下颌骨至面部,止于下颌骨下缘、口角,部分移行于腮腺咬肌筋膜和面肌,由面神经颈支支配。

3.降口角肌或咬肌:若直刺,针的深面为降口角肌,降口角肌位于口角下部的皮下,起自下颌骨的下缘(自颏结节至第1磨牙之间),肌束斜向上内方,止于口角皮肤,部分移行于切牙肌和口轮匝肌,由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支配。若斜刺,针的深面则为咬肌。咬肌位于下颌支外侧的皮下,起自颧弓下缘及内侧面,向后下止于下颌支外面的咬肌粗隆,由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咬肌神经支配。

4.面动、静脉面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面静脉是颈内静脉的属支。该穴的深面是下颌骨。

该穴深面有面动、静脉,在咬肌前缘可触及其搏动。针刺时应避开动脉,以免刺破血管,导致出血。因面动脉在咬肌前缘紧贴下颌体下缘向上至面部,位置固定,移动性小,故直刺不宜过深,否则易刺中血管。若向颊车方向斜刺,一般不易刺中面动脉。

足阳明胃经巡行视频

视频录自于

3Dbody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针灸大成》、《中国针灸学》、《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快速取穴彩色图解》、《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图片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大家中医app,视频录自于

3Dbody。图片与视频下皆已注明。明德初心仅作为专业学术分享使用,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yf/79642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