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手术心得201508100


经过周末两天,周一对我来说总是一周中最忙碌的一天,因为接下去的休假,本周一更甚,一天做了4台手术。其中有2例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人,给我感触比较深。

一个是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以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清到外院神经内科就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经内科药物治疗逐步稳定,查MRA发现左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出院后仍有脑缺血发作。听支架治疗的病友介绍来我科治疗。另一位是言语含糊不清伴行走不稳,已急性脑干梗死内科药物治疗。经查MRA是后循环血管狭窄转到我院。DSA证实,右侧椎动脉颅内段(V4段)重度狭窄,右侧椎动脉起始部中度狭窄及颅内段中度狭窄。根据症状侧先处理的原则,首先进行左侧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术后两位患者均恢复良好。

颅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早期可以没有任何先兆症状,多数患者不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而直接造成脑梗。根据大样本人口学调查,约10%-29%的脑缺血事件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有研究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病人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为27.3%,其中卒中发生率为15.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为12.1%,并且认为颅内动脉狭窄预示了广泛的脑血管和全身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更高的发生卒中甚至死亡的危险性。上面所提到的两个病人,都是先被诊断为脑梗死,在经过MRA查找原因时发现颅内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狭窄存在种族差异,在亚洲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群中较为多见。在亚洲大约30%-40%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大于5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疾病引起的。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病变中发病率位于前三位的是:大脑中动脉(39.2%),颅内颈内动脉(33.3%),椎动脉远段(13.5%)。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是造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目前,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疗效十分有限。随着技术的进步,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因其安全、可靠、损伤小、疗效肯定的优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完善的血管评估是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手段有多种: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巳经广泛应用,且有各自的优缺点,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手段。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虽然得到肯定,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把握适应症,第一必须是有相关症状的,非大面积脑梗,第二脑血流灌注是缺血的。

在手术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术前一定要充分评估血管。有些医生特别是初学者比较注重狭窄本身,容易忽略病变远端的血管情况,其实术中出血往往是病变远端血管问题造成的。也不能一味将颅外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生搬硬套用于颅内动脉。

二、是因为支架系统比较硬,再加上血管本身硬化,不宜到位,所以要给予足够的支撑力,包括加强导丝的运用,甚至加用长鞘等。

三、术后控制好血压,以及辅以药物综合治疗控制病因。

对于病人来说,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能有效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友情提醒:我将于8月25日回到工作岗位,8月26日恢复门诊。









































白癜风的初期图片
北京青少年知名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zz/926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