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一张油画牵出的科研故事


新术式帮老画家找回尊严

中国人民大学退休教师、现年84岁的著名画家朱教授,已经5年没动过画笔了。近日,他却展开画布,一幅栩栩如生的《白求恩》已然成形。“我要送给王主任和他们的科室,是他让我又有了画画的能力和激情。”

朱教授口中的王主任,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王茂强教授。他们的故事,要从去年年底开始讲起。朱教授患前列腺增生20余年,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理想。由于近年来病情加重,难以久坐,老人不得不放弃绘画。去年11月,他的病情一度严重到两三天排不出尿来。医院急诊,被诊断为急性尿潴留。他被插上尿管并留置,以应付排尿难题。

“这是治标不治本,我得继续治。”朱教授暗下决心。

但继续治疗并不容易。对于前列腺增生,经典的泌尿外科手术是经尿道把良性增生切除一部分,以减少其对尿道的压迫,使排尿通畅。但朱教授的身体状况并不适合这样的治疗方案:年龄大、有哮喘基础病,前列腺增生体积过大,已经超出传统经尿道手术适用范围。无奈之下,今年2月,泌尿外科医生为其行膀胱穿刺造瘘术。“等于是避开被前列腺增生挤压的尿道,人工改道,让尿液经造瘘从人工尿管排除。”朱教授叹气,这样的姑息疗法,需要长期留置、反复更换尿管和尿袋,很容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难道今后我都要挂着尿管、尿袋生活吗?”

不甘心的朱教授经医院介入放射科,由王茂强为其行前列腺动脉栓塞术。“说是手术,但我跟王主任聊着天,一会儿就结束了。不流血、没啥痛苦。”朱教授说,术后,他前列腺明显缩小,膀胱造瘘管得以拔除,自主排尿基本恢复。由于手术本身伤害小,后续治疗费用也低于传统手术。

“你看朱老师的治疗效果追踪比较数据,术后两个月,前列腺体积减小20%以上,这一趋势还会越来越好。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很糟’,变为‘满意’。”拿着相关数据报告,王茂强满脸笑容。

“这次手术解决了我的心病!”朱教授百感交集:“原来管子在身上,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台机器。没有尊严地维持生命,对我来说太痛苦。”找回健康的朱教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拾画笔,这是他能想到的表达欣喜、感谢之情的最好方式,“就画白求恩,送给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埋首多年锤炼技术

王茂强介绍,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在50岁以上男性中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80岁以上老年男性更是九成左右受此困扰。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其他微创技术,如激光、冷冻、经尿道微波消融等有零星报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在临床普及。对于不适合药物、外科手术的患者,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成了近年来该领域的棘手问题。

王茂强等早已注意到,年该领域的美国同行就报道1例因BPH伴出血及急性尿潴留患者,经前列腺动脉栓塞术后出血停止、下尿路阻塞症状明显缓解。“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介入性精确性血管阻断技术把为前列腺输送‘营养’的‘补给线’——前列腺动脉给堵上。让它没有粮草,饿瘦甚至饿死。这样一来,排尿困难自然解除。”王茂强说,但当时该技术并不完善、微细导管及栓塞材料发展不够成熟、疗效的可重复性较差、失败率比较高、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

思路是对的,为什么会失败?王茂强分析,一是前列腺位于盆腔深处,相关区域的动脉血管极为纤细。由于缺乏更精密、可清晰三维成像的技术和设备,医学科研人员一直不能确定前列腺是否有独立动脉。如果它没有独立动脉,与膀胱等共用动脉,那就无法放心对其进行封堵。所以,能否找到、辨认出前列腺动脉是前提和基础。第二,即使找到该动脉,因为血管过于纤细,相关手术工具伸不进去也是徒劳。“如何深入其中插管、应用适当栓塞材料和辅助栓塞方法,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年~年,该团队利用先进的影像设备,系统观察总结了国人前列腺动脉的血管影像解剖,首次发现并确认了该动脉的位置、独立性,将该领域解剖学的精准化提升了一个台阶。随后,该团队又首次提出用微小颗粒(50微米~微米)做栓塞材料,并独创了“二步栓塞法”,即先用比较小的颗粒栓塞末梢,然后用比较大的颗粒栓塞前列腺动脉的近侧,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64名患者临床疗效观察,证实这种创新地经导管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治疗BPH,成功率达93.8%,随访两年的临床有效率为90.5%。术后两年随访前列腺缩小率达41%,高于国外的类似工作报道(15%~30%)。临床观察证实,该术式对于BPH体积较大者(大于80克)疗效优良,可弥补传统外科治疗某些缺陷;对高龄BPH患者(大于75岁)安全有效,成为不适宜外科治疗、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置管患者的新选择。

相关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后引起极大







































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zz/956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