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病(MoyamoyadiseaseMMD)是一组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其大分支血管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且在颅底伴有异常新生血管网形成为特征的闭塞性疾病,病因不明,其他确知症状导致的上述表现则称为Moyamoya综合征,烟雾名称的来源是在脑血管造影时显示脑底部由于毛细血管异常增生而呈现一片模糊的网状阴影,有如吸烟所喷出的一股烟雾,故名。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出血和缺血两大类,起病年龄有5岁和40岁左右的双峰分布,儿童病人以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成人病人缺血与出血表现基本同概率。本病的实质是脑底部动脉主干闭塞伴代偿性血管增生。
起病年龄多在10岁以下,平均约4、5岁。日本病例以女孩多见,我国报道未见性别差异。特发性病例的起病多为突然,主要症状是反复的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运动感觉障碍(一过性偏瘫或左右交替性偏瘫)、癫痫发作(多为部分性,可为半身惊厥继以偏瘫,即HHE)、头痛、脑梗塞、智力缺陷。TIA症状可起始于生后数月至10岁间,偏瘫约起于3岁,惊厥常始于l岁以内,头痛开始于5岁以后。智力落后见于65%的病例,主要见于病程在5年以上者。
Fukuvama等()和/maizunfi等()认为本病可分为4个临床型,其中TIA型占绝大多数,癫痫型常伴梗塞型,出血型主要见于成人。TIA型起病较晚,平均5.5岁,预后较好;癫痫型或梗塞型平均在1.5~2岁间起病,预后较差。
①TIA型:最多见,约见于全部特发性烟雾病的70%。临床特点是反复发生一过性瘫痪或力弱,多为偏瘫,亦可为左右交替性偏瘫或双偏瘫。发作后运动功能完全恢复。病程多为良性,有自发缓解或发作完全停止的倾向。极少数病例伴有半身惊厥发作、头痛或偏头痛。罕见一过性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或智力障碍。
②梗塞型:急性脑卒中,导致永久型瘫痪、失语、视觉障碍和智力障碍。
③癫痫型:频发的癫痫发作,部分性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伴脑电图痫样放电。
④出血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出血,见于年长儿和成人病例。
以上临床分型的后三型合称为“非TIA型”,病程复杂多变,预后较差,多表现为混合型,如癫痫型加梗塞型,癫痫型加TIA型等。如为单纯癫痫发作,预后不一定很差。无论何种类型,4岁以前起病者预后较差。此外,临床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决定于侧支循环的代偿效果,如果能够维持足够的脑血流灌注,则可能不出现临床症状,或只有短暂的TIA发作,或头痛。如果不能保持脑血流灌注,则症状严重,引起广泛脑损伤。
手术治疗
烟雾病的治疗因其发病原因不明,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十分理想的方法。内科以血管扩张药以及抗菌素等进行对症治疗,但疗效不理想。外科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直接吻合法和EDAS间接吻合法治疗烟雾病,前者因烟雾病患者大脑中动脉管径较细、尤其是儿童患者直接吻合难度较大,加之手术过程中需临时阻断大脑中动脉可能进一步加重脑缺血。故大多数学者采用由日本学者松岛善治先生年发明的EDAS间接吻合法,即将颅外血管越过颅骨和硬脑膜屏障引至颅内而促进脑皮层的供血。
1、直接血管重建术:
A、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
B、枕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
C、枕动脉-大脑后动脉吻合术。
直接血管重建术可立即改善脑部的缺血情况,但由于大多数受体动脉变细,手术操作上有难度,尤其在儿童。另外,在手术时需短暂性夹闭大脑中动脉分支,有加重脑缺血的危险。
2、间接血管重建术:
A、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合术。
B、脑-肌肉-血管融合术。
C、脑-肌肉-动脉-血管融合术。
D、脑-硬脑膜-动脉-肌肉-血管融合术。
E、环锯钻洞,硬脑膜和蛛网膜切开术。
F、大网膜移植术。
3、手术方法的选择
取决于脑缺血部位、性质以及外科医生对某种手术方法的喜好。一般来说,直接血管重建术可立刻为缺血半球供血,但是它在技术上要求高,如果儿童的血管细小,则增加了手术的难度。间接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易行,对已附在来自头皮和硬膜动脉的侧支不产生影响,也不需要暂时阻断脑血管分支。因此对儿童患者宜采用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合术,通常在术后4~20天(平均10天)脑缺血症状改善。这种脑缺血的症状改善估计是颅内和颅外的血管在早期阶段通过伤口愈合所产生的新生血管自发性交通。这些新生血管与颈外动脉连接,由于压力的梯度使颈外动脉的血流入颈内动脉系统,形成初期的、持续性供血。术后2~3个月,手术切口处硬脑膜动脉增粗、脑血流增加。当足够的脑血流建立时,缺血性发作自行消失。一般平均术后天脑缺血性发作消失。如缺血性发作消失持续6个月以上,可称为缺血性发作中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中科UM-D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zz/9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