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经导管栓塞活动性食管动脉出血的


DIR:经导管栓塞活动性食管动脉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f:AlrashidiI,KimTH,ShinJH,AlreshidiM,ParkM,JangEB.Efficacyandsafetyoftranscatheterarterialembolizationforactivearterialesophagealbleeding:asingle-centerexperience.DiagnIntervRadiol.Jul;27(4):-.doi:10./dir..

导致急性动脉性食管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Mallory-weiss综合征、食管炎和恶性肿瘤。上消化道(GI)的内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GI出血的金标准。随着技术进步,使用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和液体栓塞剂的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embolization,TAE)技术被广泛应用,并渐渐作为内镜治疗无效需要开放手术时的一种替代方案。TAE技术首次报道于年,此后用于GI出血的栓塞剂经历不断的革新,本期介入资讯带来年6月发表于DIR杂志上关于TAE治疗动脉性食管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目的

评估经导管栓塞(TAE)治疗动脉性食管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本中心年1月至年1月之间共有9例动脉性食管出血患者(8个男性,1个女性;平均年龄62.3±7.5岁)接受TAE治疗。5例先接受内镜治疗不成功,另4例由于无法合作未接受内镜治疗。出血的原因为食管癌(4例)、Mallory-Weiss综合征(3例)、腐蚀性食管炎(1例)和食管溃疡(1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呈现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出血复发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和临床结局。

结果

动脉造影发现造影剂外渗8例、肿瘤显影无明确出血点1例。出血位于远端食管8例,源于胃左动脉,食管中段1例源于右支气管动脉。技术成功率%,栓塞剂为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n=5)、明胶海绵颗粒(n=2)、微弹簧圈(n=1)和NBCA联合明胶海绵颗粒(n=1)。临床成功率77.8%(7/9),2例首次TAE术后第1天再发出血,罪犯血管不同于首次TAE。1例患者接受胃左和胃短动脉栓塞后1个月死于胃梗死/穿孔。

表1病例特征和栓塞术中信息

图1病例9

59岁男性,诊断为Mallory-Weiss综合征,主诉呕血。增强CT(a)显示食管远端活动性出血(箭头)伴胃内巨大血肿(星号)。动脉造影(b)显示胃左动脉活动性造影剂外渗(箭头)。采用NBCA胶栓塞后8小时,内镜下显示食管远端黏膜线性分离并浅表血块附着。

图2病例5

56岁男性,诊断为食管癌,主诉呕血。出血前13天的冠状位增强CT(a)显示食管远端巨大占位(星号)延伸至胃。动脉造影(b)显示胃左动脉(长箭头)活动性造影剂外渗(短箭头)。使用NBCA胶(箭头)栓塞后胃左动脉造影(c)显示出血点消失。1天后再发出血,动脉造影(d)显示多灶性肿瘤染色(箭头),来源于胃短动脉。使用弹簧圈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后行动脉造影(e)显示肿瘤不再显影。术后1个月CT随访(f)显示胃穿孔(箭头)和液体聚集于腹腔(星号)。

图3病例2

63岁男性,食管癌行支架植入后。右支气管动脉造影(a)显示活动性食管出血(箭头),来源于右支气管动脉。平片(b)显示栓塞右支气管动脉的微弹簧圈(箭头)。

结论

TAE可作为治疗动脉性食管出血的一种替代方案。可考虑采用TAE治疗复发性出血,但有导致胃肠道缺血/梗死的风险。

述评

文献报道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GI出血采用TAE技术止血的临床成功率为52%-90%。术者需要对食管供血动脉的解剖有详细的了解,以便能成功实施超选择性栓塞出血的动脉,而保留其他侧枝循环以降低胃肠道梗死的风险。一般胃左动脉或左侧膈下动脉的分支供应食管远端,另外,来源于腹腔干、脾动脉、胃短动脉或肝左动脉的分支也能供应食管远端。中段食管的一条或两条动脉可直接由主动脉发出,或由支气管动脉的分支供血。另外右侧第3或第4肋间动脉的分支也可供应中段食管。最后,食管颈段由甲状腺下动脉的降支供血,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最下甲状腺动脉或甲状腺上动脉的分支也能参与食管颈段的供血。因此对于食管出血,术者应具备食管血供的解剖学知识,采取标准化的造影方案,以节约时间和减少射线照射,TAE可以作为动脉性食管出血的治疗方案,但仍需警惕胃肠道缺血/梗死的风险。

组稿人/编译

李先涛

福建医科大学

医院主治医师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zl/79642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