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临床研究


北京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文节选自:《陕西医学杂志》

年7月第47卷第7期

摘要

目的分析二胎政策开放后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及危险因素,提高对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的认识并探讨防治措施。

方法对发生产后出血的60例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产后出血总的发生率为1.4%;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6%,经子宫下段剖宫产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4%,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前次剖宫产”为指征的剖宫产占所有分娩总数的14.%,占所有剖宫产总数的32.6%。子宫收缩乏力仍是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而胎盘粘连、植入成为继宫缩乏力后最常见的产后出血原因。在产后出血病人当中,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对产后出血量无显著影响。

结论随着国家二胎政策开放,既往曾有剖宫产史的孕妇比例明显上升,并成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高危人群。但仍发现对一些初产没有明显可识别高危因素的产妇仍然发生了产后出血,提示对所有的孕妇都应提高预警,做好随时应对产后出血的准备,积极预防,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改善产妇预后。

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防治

全球范围内,产后出血仍是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估计在年全球范围内有例产妇死亡。产后出血定义为:阴道分娩后24h内出血超过ml,而剖宫产后24h内出血超过ml。全球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在撒哈拉以南地区,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10.5%。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是: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凝血障碍和外伤。宫缩乏力占产后出血的75%。对产后出血的进一步认识可以促进公共卫生机构对产后出血的控制干预,对临床医生来讲,在产前和产时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可以为及时的处理产后出血提供机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年1月1日至年1月1日产三科一病区的所有住院分娩病人例当中发生产后出血的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人的年龄、孕产次、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产后出血量、产后处理、最终结局等相关资料?

1.2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产后出血诊断标准。经阴道分娩的病人采用断脐后臀部置臀垫收集出血量称重法计算出血量,信息由助产士进行收集。经子宫下段剖宫产分娩的病人采用吸引器计量法,断脐后标记吸引瓶刻度,术毕再次标注吸引瓶刻度,术中所用纱布采用面积法估算,由主刀医生计算出血量。所有病人均在分娩后1min内预防性使用促宫缩制剂?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娩方式与出血原因

我院年1月1日至年1月1日产三科一病区的住院分娩病人为例,包括例阴道分娩产妇和例剖宫产产妇,发生产后出血60例,总的发生率1.4%,平均年龄(29.2±3.8)岁,平均产后出血量(±)ml。在剖宫产的例产妇中,以前次剖宫产史作为手术指征有例,占所有剖宫产总数的32.6%,占总分娩人数的14.6%。最常见的产后出血原因仍是宫缩乏力(36例),胎盘因素(19例)主要为胎盘粘连和胎盘植入所致,软产道损伤4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见表1?

经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者1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6%,经子宫下段剖宫产分娩者发生产后出血46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4%,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不同指标间产后出血量的关系

大部分产后出血病人(54例)有可识别的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包括:巨大儿、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多胎妊娠、前置胎盘、经产妇。在产后出血病人当中,存在胎盘、粘连植入的病人与未发生胎盘粘连、植入的病人相比,产后出血量显著增多(见表3)。而其余指标,包括分娩方式、胎儿数、产次、是否辅助生殖助孕、是否合并糖尿病均对产后出血量无显著影响。该60例产后出血病人最终有7例接受经髂动脉子宫动脉栓塞术,有1例患者接受子宫切除术,转归均良好。

3讨论

3.1剖宫分娩与增加产后出血风险

本研究中,经剖宫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经阴道分娩,这与以前的研究报告剖宫产增加产后出血风险相一致。但是,其他一些研究报道: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分娩对产后出血有保护效应。在本研究涉及的这些产后出血病人当中,一些剖宫产在产程的高级阶段甚至二产程实施,大大增加了产后出血机率。当宫口扩张至9cm或者第二产程实施剖宫产时,严重产后出血的风险增加,主要是因为先露压迫导致的血管撕裂。剖宫产同样增加宫缩乏力的风险,而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首因。因此,对临床医生来讲,重新评估近二产程或二产程将要手术的病人是否可用适当的阴道助产(胎吸和产钳)非常重要。这些助产方式降低了剖宫产的比率。随着二胎政策开放,以前次剖宫产为指征的再次剖宫产比例明显增加,在剖宫产的例产妇中,以前次剖宫产史作为手术指征的有例,占所有剖宫产总数的32.6%,占总分娩人数的14.6%。

3.2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

在本研究中,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仍是子宫收缩乏力(60%),其次为胎盘粘连、植入(31.7%)。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包括:既往产后出血病史,多胎妊娠,巨大儿,初产妇,经产妇,年龄大,早产,软产道损伤,没有预防性使用宫缩剂,引产,剖宫分娩和胎死宫内。所有产妇在分娩后1分钟内预防性使用促宫缩制剂,具体如下:所有经阴道分娩者在胎儿娩出后立即给缩宫素20U入壶;经剖宫分娩病人在胎儿娩出后立即给子宫肌壁间注射缩宫素20U。本研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远远低于Carroli等报道的6%,可能与预防性使用促宫缩制剂有关。本研究的所有产后出血病人,均接受了除缩宫素以外的其他促宫缩制剂,包括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宫缩剂。而在这些病人当中,最终7例患者接受了经髂内动脉子宫动脉栓塞术,仅有一例患者实施了子宫切除术,所有病人均转归良好。已有研究资料表明分娩巨大儿的女性产后出血风险增加,胎儿较大可以使子宫过度伸展,从而导致宫缩乏力。此外,多胎妊娠致使子宫过度膨胀及多胎妊娠胎盘面积过大增加了产后出血的区域均增加了子宫收缩乏力的风险。而在出血量的多少方面,仅是否存在胎盘粘连、植入产后出血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与分娩方式、产次、胎儿数目、是否辅助生殖助孕、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等均无明显关系。

3.3早识别、早处理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本研究产后出血发生率低,可能与产后积极应用预防性宫缩剂有关,也可能与周期性的产后出血急救演练有关。所有跟处理产程的有关人员熟悉产后出血处理流程,以便一旦发生产后出血趋势尽早启动处理预案,阻止了一部分病人发展为产后出血。此外,本研究阴道分娩者采用臀垫收集出血称重法、剖宫分娩者采用吸引瓶估算出血量使得出血量的估算相对准确,但仍不能排除人为因素或个别情况下采用肉眼评估出血量而使得出血量被低估。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三级卫生机构并且所有的产妇均接受了预防性应用宫缩剂,使得整个人群的产后出血率可能被低估。只有10例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出血量大于ml),因此,本研究没有充分的证据识别严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在产前和产时应当提高警惕性来识别高危因素,早期干预预防产后出血。但有一些没有可识别的危险因素的患者也发生了产后出血,提醒我们对所有产妇做好应对产后出血的准备非常重要。

编辑:麦合丽娅

欢迎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zz/79616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