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ESD操作,教你几招!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医院于红刚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是近年新兴的一种内镜下治疗技术,可以将病变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合并溃疡或瘢痕形成的肿瘤,完整地从固有肌层剥离下来,对早期胃癌的完整切除率在96%以上。然而,ESD用于治疗结直肠癌尚有很多困难,目前并没有被广泛应用。这是因为,结直肠的肠腔较狭窄、成角,且肠壁较薄,如果用ESD技术操作不仅耗时较长,而且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概率较高。临床若遇困难结直肠早癌患者,使用ESD技术应遵循以下操作策略。
肠道ESD术前准备
一场成功的肠道ESD,开始于良好的肠道清洁准备。美国胃肠内镜协会(ASGE)实践标准委员会在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推荐低残渣饮食,而不是全流质饮食,两者同等功效,但前者可提高患者满意度。Glifeet检查餐是一种由营养师精心调配而成的低脂少渣代餐包,以综合谷物为主要材料,配以不同营养配方,用于肠镜检查前1d代替一般饮食。
ESD操作策略
1.直肠ESD操作策略
(1)难点:镜身不易固定,滑脱。
(2)处理技巧:利用外物为支点,固定镜身;反转镜身。
2.乙状结肠ESD操作策略
(1)难点:弯曲部,角度大,不易操作。
(2)内镜选择:GIF-QJ胃镜。优点是镜身柔软,钳道短,灵活,操控轻松,反转角度大。
(3)处理技巧:反复退镜、勾拉,反转。
3.横结肠ESD操作策略
(1难点:患者自主呼吸,肠管上下波动幅度大,影响操作。
(2)处理技巧:气管插管麻醉。优点是呼吸平稳,对腹部肠管移动影响小。
(3)内镜选择:OlympusPCF-QJI电子肠镜。优点是副送水,细径,操作方便。
ESD辅助技术
如何在术中取得良好手术视野,实现安全、精确切割和剥离操作的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受外科牵拉技术启发,各种内镜辅助牵引技术应运而生。
(1)金属夹丝线联合牵引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技术要点为:①在体外将丝线结扎于金属夹双侧夹臂之间,通过内镜治疗通道,将金属夹固定夹闭在已切开边缘的病灶上。轻拉丝线用于保持适度张力,病灶被充分拎起,而后实施完整剥离。但是因其牵引方向有限,难以向病变的对侧(肛侧)方向施力。②改进后的方法为,在第一个金属夹的对侧黏膜壁上固定另一个金属夹,将结扎于第一个金属夹的丝线从此处绕过,产生类似“滑轮组”效应,以期获得肛侧方向拉力。③更直接的方式是,把第二枚金属夹与丝线同时固定于对侧黏膜上,使剥离组织产生来自对侧的张力。但此种方法仍存不足,一是丝线本身只能提供定向拉力;二是丝线本身没有收缩性,随着剥离面的加大,丝线的张力会减小,其作用会随之减弱。
(2)反弹簧牵引技术:该方法由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法衍变而来,以弹簧替代弹力圈,力求获得更大的伸缩性,来适应大的、表浅性的结肠早期肿瘤的ESD切除。本装置中的弹簧长度为7mm,宽度为1.8mm,1g以上的力可使弹簧产生形变,最大伸展长度为10倍,最大可承拉力为20g。完成黏膜剥离后,用内镜剪剪开尼龙圈,随标本取出。
(3)早期直肠癌可屈式外用钳:术者在内镜下沿病变行环周切开,用抓取钳将可屈式外用钳导入病变肠段,并固定于病变肛侧;用外用钳经肛侧进行牵拉,使病变抬起,暴露黏膜下层,便于术者在直视下进行黏膜下层剥离,不仅减少穿孔的发生率,而且便于预防和处理出血。
ESD并发症处理
出血和穿孔是ESD操作的两大主要并发症,在结直肠肿瘤的ESD操作中发生率更高。
(1)穿孔:内镜下修补穿孔最重要的两个主角就是——Clip和Endo-loop。如果再加上透明帽,就可以创造出无数修补方法。
(2)出血:若动脉性出血,则出血量大、速度快,视野模糊是最大的操作困难。在内镜下止血时,除了备有可以同步注水的内镜(OlymJ)或准备好多个抽满水的大针筒外,还应注意通过适当改变患者体位达到血往低处流,而不至于积在病变上方影响视野的效果。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刊。本刊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临床实践”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
yxj.org.cn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
昆明儿童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zz/9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