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越来越年轻化,患者主要表现为颈肩背部不适,甚至出现头痛、眩晕、手指麻木、视物模糊、听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本文根据临床运用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并且浮针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典型病例

王某,女,60岁,农民,初诊时间年07月11日。主诉:反复头晕5年,加重2天。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体位改变时明显,阵发性发作,伴视物旋转,走路不稳,于当地治疗后(具体不详)可缓解。2天来劳累后头晕加重,感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耳朵闷胀感,无心慌,无头痛,纳眠差,小便黄,大便尚可,舌红,苔薄黄,脉滑。

头颅核磁示:1、脑动脉多发狭窄2、双侧大脑后动脉分支稍细。

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效果不明显,为求进一步诊治今来我科。

既往史:糖尿病病史5年余,平素服用“二甲双胍、格列苯脲”治疗;无“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

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部两侧肌肉紧张,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颈椎四位片体示:颈椎退行性改变。

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诊断:眩晕(痰湿中阻证)。

患肌触查:双侧胸锁乳突肌(+)、双侧肩胛提肌(++)、双侧冈上肌(++)、双侧三角肌(+)。治疗:患者坐位,针对双侧三角肌、肩胛提肌、岗上肌,

浮针治疗:先选取前臂桡侧中央为进针点浮针扫散,配合上肢再灌注活动,每次扫散10秒,每部位扫散2至3次,扫散后患者肌肉松弛拔出针芯与针管。患者头晕稍缓解,但较紧张,嘱患者平卧位针对双侧胸锁乳突肌,在距离胸锁乳突肌患肌区域下方3cm处确定进针点,浮针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浮针扫散后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减轻,活动后未见明显不适。将针芯抽出留置套管,并做好固定,以防套管脱出,留置4小时。嘱患者在留置套管期间不要沾水,以免感染。每日治疗1次,根据病情3至6次一疗程。

年07月12日二诊:经一诊治疗后患者头晕明显缓解,仍感耳朵闷胀。患肌触查:双胸锁乳突肌(+)、双侧岗上肌(++)、肩胛提肌(++),在距离患肌所在位置下方3-5cm处确定进针点,扫散再灌注,针后患者头晕明显改善,留置软管于皮下4小时。年07月13日三诊:经过浮针治疗后,头晕基本消失,耳闷胀感好转。检查患肌:双侧胸锁乳突肌(+)、双侧肩胛提肌(+)、双侧冈上肌(+)、双侧三角肌(+),留置软管于皮下4小时以巩固疗效。

随访1个月患者颈椎病未复发。

本患者是以颈椎侧方肌肉患肌引起的典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案,在完善患肌的触查后宜先从肢体远端进针浮针扫散再灌注,远端取穴可同时调整肩胛提肌、冈上肌等患肌功能状态,事半功倍,然后再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近部进针消除患肌以进一步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

讨论

脑部血液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两个系统,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周围组织结构受到压迫或者刺激而椎-基底动脉血供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以眩晕为主症。若局部肌肉痉挛肌紧张刺激交感神经,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颈部肌肉对于维持颈椎动力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颈椎病的发生往往伴有颈背肩部肌肉触发点的形成,尤其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斜角肌、肩胛提肌、冈上肌等。当颈椎病患者出现眩晕、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时,应根据患者患肌部位,灵活采用相应的浮针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

中医认为浮针行于皮下可疏通经脉,调节气血运行而缓解疼痛。《素问.皮部论》云:“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浮针通过刺激皮部,使人体各经络脏腑的功能得到调整,使全身气血运行通畅,以达“通则不痛”的目的。

近几年越来越多患者接受浮针治疗,其针刺表浅,止痛迅速、操作简便安全,可以有效缓解各种软组织疼痛。

结语

浮针疗法治疗颈椎病能起到解除肌痉挛、快速镇痛、改善活动范围、增加患肌组织局部血流等作用,促使颈椎病自愈。治疗颈椎病也不能忽视患肌活化与持续因子的作用,多种诱发因素都可使疾病复发,因此生活调摄十分重要,嘱患者加强颈部肌肉功能锻炼,改变不良坐姿,防止颈部受伤,巩固疗效,预防颈椎病复发。椎动脉型颈椎病运用浮针进行治疗,起效迅速,效果显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立足北京服务全国
儿童白癜风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av.com/ncxzz/97444.html


当前时间: